:::
來自荷蘭的Nieuwe Ensemble是中國現代音樂在歐洲的傳播者。(柏林藝術節公司 提供)
環球舞台 最PAR!/環球舞台/柏林

歡迎加入當代音樂的探險之旅

訪柏林「三月音樂──當代音樂節」藝術總監奧斯特渥德

現在的觀衆不帶成見就走進音樂廳,更相信自己的感官、更加寬容,而且不做硬性的期待。我覺得更重要的一點是,關於新音樂藝術性的特定標準,在這幾年已經不再被這麼嚴格要求;這點其實也反映在我們的音樂節裡──多元化的音樂美學觀與背道而馳的藝術立場同時並存。

現在的觀衆不帶成見就走進音樂廳,更相信自己的感官、更加寬容,而且不做硬性的期待。我覺得更重要的一點是,關於新音樂藝術性的特定標準,在這幾年已經不再被這麼嚴格要求;這點其實也反映在我們的音樂節裡──多元化的音樂美學觀與背道而馳的藝術立場同時並存。

三月音樂──當代音樂節

時間:3月7日〜17日

地點:柏林

網址:http://www.berlinerfestspiele.de/maerzmusik/

統一後的德國新首都柏林,近年來積極籌辦大型國際藝術節慶,雄心勃勃地想和巴黎、倫敦等大城市爭取領導歐洲文化中心的地位。如今,在聯邦政府全額的經費補助下,全市所有重要的國際性節慶活動如柏林影展、柏林節慶周等,全部統合在柏林節慶公司下,統一分配預算和協調節目。其中一向以現代音樂爲號召的「柏林音樂雙年展」(Musik-Biennale Berlin),也從今年起每年定期舉辦一次,並正式改名爲「三月音樂-當代音樂節」(MaerzMusik- Festival fuer aktuelle Musik)(註1),並由新任的藝術總監奧斯特渥德(Matthias Osterwold)重新策劃。

趁著音樂節大餐還未正式端上桌之際,曾在德國內外主辦不下二十餘次現代音樂節的奧斯特渥德,在百忙中抽空接受本刊專訪,暢談其對現代音樂和音樂節的認知和信念。

不同於以往的柏林音樂雙年展,今年音樂節首度命名爲「三月音樂-當代音樂節」。您對「當代音樂」(aktuelle Musik)的定義爲何呢?

說起這個副標題,首先,我的感覺是,「新音樂」(Neue Musik)在德文裡是專有名詞,已經與特定的論述(Diskurs)傳統連結在一起,常常被過度強調。只要提到它,就離不開某種特定的美學想像、前衛觀念,甚至歷史結構的聯想;可以說在現今的德國,這個名詞已經僵化成一種特定的意識形態了。比較起來,"New Music"—詞在美國就清白得多了,沒有像在德國背負那麼多包袱。所以不用「新音樂」,也不用"Zeitgenoessische Musik"(註2),而是用「aktuelle Musik」來做副標題,目的就是想要擺脫原來制式的觀念。此外,我想要特別強調世界各地對音樂的認知和音樂美學傳統上的多樣性。進一步來說,"aktuell"這個字眼一方面可以包含新的、創新的以及冒險性的藝術創作,同時在廣義上,也可以涵蓋全世界各文化區的文明,以及當下他們的交融與相互影響。

最後,"aktuell"不只對年輕作曲家和樂人很有吸引力,同時也具有歷史性──事實上在這個「新」音樂節裡,同時也安排了「舊」音樂、傳統音樂以及民俗音樂。我對 "aktuell"—詞的理解,比方說,美國作曲家Steve Reich(1936-)曾經從非洲音樂得到許多創作的靈感;他的作品,以及曾經影響過他的非洲音樂,其實可以在同一場音樂會裡演出。

在「主題島」上碰撞出火花

您對策展的基本理念與架構爲何?選擇曲目有什麼特定的標準嗎?

首先,所有的藝術節都需要有具國際性的重點節目,我們也不例外。我計畫每年探索一個地區的音樂文化,今年是中國,明年是巴爾幹半島,二〇〇四年是中南美,接下來可能又是歐洲的某一個地區,然後或許是洲際的……。

在藝術節主題訂定的策略上,我不採用專題式的命題,而是提出我自稱的「主題島」(thematische Inseln)概念,並從之出發,讓各主題群間的互動關係凸顯出來,如「獨居鋼琴」(klavier Solitaer)系列,從代表性的作品,來探究鋼琴這個樂器在二十世紀所遇到的瓶頸,以及作曲家各種超越樂器表現可能性的嘗試──從作曲技法的極端濃縮,到擴展聲響可能性的各種試驗如預置鋼琴(註3)、與電子器材相結合、音律的實驗等等。(註4)

「約翰.凱吉」(John Cage)系列是有點爲他慶祝九十歲冥誕的味道,但更重要的是,今年也是他創作生涯轉捩點(註5)五十週年;幾個革命性的音樂創作元素如「同時性」(simultaneitaet)、「隨機」(aleatorik)、結合多媒體、用「寂靜」來作曲等,就在此刻誕生。在前東德廣播電台的錄音室裡,我們計畫了一個盛大的「凱吉之夜」。

「音樂劇場」(Musiktheater)系列,令我特別感興趣的是一般歌劇院不常見的演出形式,如多媒體歌劇(Medienoper)、以及介於多媒體與一般表演間的演出形式等。(註6)

「午夜交誼廳」(Late Lounge)系列是電子音樂、數位音樂、在觀衆身上裝置電子感應器的互動演出、從爵士或搖滾樂出發的即興演出,總之特別著重實驗性、跨界性的表演。

裝置空間 也裝置空間

「作曲家素描之夜」(Portrait)系列,除了與西門子基金會合作的整場Michael Jarrell(瑞士,1958-)音樂會外,我們也特別慶祝Wolfgang Rihm五十歲生日,演出他和他學生的作品。此外,在國家繪畫館(Gemaeldegalerie)(註7)演出Hugues Dufourt(法國,1943-)作品《冬季》Hivers-Winter;此作從古典繪畫中取得靈感,可說是某種哲學化的音樂。在此,等於跨越到下個主題群──「音樂與造型藝術」系列,在這個主題下今年我們有兩大計畫──Christian Marclay(美國,1955-)在一九九六年的海報行動中,曾在柏林市區的戶外、酒吧、公家機關等到處張貼空白的譜紙;現在他將這個裝置藝術轉換成音樂作品Giraffiti Composition,由Ensemble Modern(註8)首演。另外,曾屬著名音樂團體「致命多莉」(Die Toed1iche Doris)的柏林藝術家Kaethe kruse將在漢堡火車站(註9)裡陳列的藝術作品旁,配合他所創作的歌,表演系列作品《紅色的性》Le Sexe Rouge。

總結地說,我們儘可能地對各式音樂創作潮流與觀點採取開放的態度,呈現出當代音樂創作的多元光譜,並期能吸引不同階層的觀衆群,大家相聚一堂相互激盪。

柏林,另類藝術的天堂

你們吸引觀眾的招數有哪些?還有,比起其他如維也納、慕尼黑(註10)及多瑙爾興根(註11)等地名氣已經響亮的現代音樂節,柏林作爲新音樂的演出中心,到底有什麼優勢?

柏林人一向對跨界、與其他藝術相結合的新領域與新嘗試抱有寬容的態度;其他像城市及藝術節本身的國際氣氛、在正式節目裡許多實驗性作品演出的安排、以及跳出一般音樂會演出習慣與規範的做法,是我們柏林「三月音樂─當代音樂節」與衆不同的地方。以「凱吉之夜」爲例,十二個小時馬拉松演奏的場地原來是個錄音室,可惜像個「睡美人」一般被閒置已久,相當可惜。那裡的音效絕佳,建築及空間配置很有特色,還具有媒體史與政治史上的特殊地位。我們不只在那裡辦音樂會,讓大家重新認識一下那個地方,還希望能夠刺激觀衆同時注意到音樂演出與空間互動的關係。另外,前面所提到的在觀衆身上裝置感應器測量心跳的演出,則不只顚覆過去演出主客體的角色,在演出現場、音樂廳售票口的大廳裡,觀衆還可以聊聊天,跳跳舞,隨便要幹什麼都可以。

我們在柏林是很幸運的,因爲這個城市本身已經有很多現代音樂的演出。基本上,我從曲目安排的重心著手,採取互補的做法,與城市其他例行性的演出有所區隔,以形塑我們節慶在城市音樂活動裡的特色。

吸引觀衆還是得靠節目本身;當然,剛剛所提到的另類演出形式與演出場所,想必能引發更多人的好奇心。另外,我們的海報、節目單、網頁全部做得很有新鮮感。其實,每個人的視野都有局限,我們提供的就像是一種音樂的探險,目的在開闊大家音樂上的視界。例如,七〇年代曾在西柏林舉行過數次的Metamusik音樂節,融合現代、傳統音樂等演出,對音樂界的影響非常深遠,甚至可以說改變了當時人們對音樂的思考,令我印象很深刻。我覺得,我有責任延續這個傳統。

這幾十年間您主辦了多次的現代音樂節。就您的觀察,一般德國觀眾對新音樂的接受程度爲何?

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很難去回答。就整體來說,過去我們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太刻意去強調「新音樂」,然後弄得所有的演出都只局限在一個由行家與愛樂者所組成的小圈圈裡;此外,過度智識性與理論性的音樂文字描述,更讓許多人不得其門而入。比起已經有許多觀衆的現代造型藝術或現代劇場,現代音樂的聽衆少得可憐。

不過,我認爲,這個問題現在似乎稍微減輕了一些。比較起來,現在的觀衆不帶成見就走進音樂廳,更相信自己的感官,更加寬容,而且不做硬性的期待。我覺得更重要的一點是,關於新音樂藝術性的特定標準,在這幾年已經不再被這麼嚴格要求;這點其實也反映在我們的音樂節裡──多元化的音樂美學觀與背道而馳的藝術立場同時並存。

新「中國」音樂

您什麼時候開始接觸中國音樂? 一開始有什麼特別的印象嗎?怎麼會想在音樂節裡以「中國音樂」作爲重點節目之一?

我有意識接觸中國音樂,其實是近幾年的事。過去或在廣播,或在極少數的音樂會裡偶爾聽到中國的傳統音樂,不過多少都帶著欣賞異國情調的眼光,而且在不知不覺中就掉入了陳腐的觀念──中國音樂不是輕音樂,就是一種在中國也常見的、用通俗化與歐化的態度來改寫自己的傳統音樂,例如中國電影音樂裡的五聲音階和特定旋律等。

目前德國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十分地濃厚。中國大陸目前處在一個不可思議的變化進程裡;香港雖小,可是經濟實力雄厚;台灣曾經歷經濟奇蹟,現在是個高度工業化的社會,同時也處在很特殊的政治處境之下。二〇〇〇年在柏林曾舉行藝術節「香港在柏林」,在接著的交換展「柏林在香港」裡,我負責帶柏林的音樂家到香港演出,而開始和中國社會第一次接觸,這引起我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去年九月柏林盛大舉行「中國節」(註12),我和幾位夥伴籌劃了一系列的音樂會,可惜因柏林內部財政問題全部被刪除掉。剩下的音樂節目,在我們看來,則根本一點也不具代表性。

目前歐洲樂界對中國音樂很有興趣。除了明星級的作曲家如譚盾外,大家多少也聽說過瞿小松、郭文景等。我希望能多少趕上這個潮流。在我們這次小小的「中國音樂節」裡,首先邀請到荷蘭的合奏團Nieuw Ensemble,我認爲它是九〇年代初中期在歐洲推廣現代中國音樂的先驅者,以西方樂器演奏中國現代音樂。來自台灣的采風樂坊,以傳統中國樂器演奏,這次他們帶來了傳統和新的音樂。還有一位來自北京的策展人Li Zhenhua帶來了一些北京地下音樂的最新實況──電子音樂、數位音樂、結合影視的創作等。總之,這只是個開端,希望能提供觀衆更多選擇觀看中國音樂的角度。比起荷蘭和法國,中國現代音樂今日在德國的演出還是太少了。

此次您邀請采風樂坊來柏林演出,他們最吸引您的是什麼地方?

他們的演奏建立在傳統的語法上,同時也委託台灣以及其他國家的作曲家爲他們譜曲,並以工作坊的形式和西方作曲家一同研究樂器表現的可能性。他們並非刻扳地一概承受定型的風恪,而是在工作中,讓新的表現機會成爲可能,這點讓我對他們抱以期望。雖然現在很多嘗試只是開端,還不太成熟,但或許能達到某些具有開創性的點,讓眞正新的音樂誕生。台灣不是世界的中心,但是這個特殊的試驗讓人寄予厚望。

延伸閱讀:

本刊96期,林冠吾,〈藝術交流新模式──「視界─香港柏林當代文化節─香港在柏林」〉

本刊98期,小棕,〈文化交流有心人──「香港柏林當代文化節」之「柏林在香港」〉

本刊102期,賴惠娟,〈新韻不絶,聲揚國際──采風樂坊十年來時路〉

本刊106期,林芳宜,〈古典維也納再也不古典──二〇〇一維也納現代音樂節〉

本刊107期,林育立,〈「地下文化局長」—世傳奇──記前柏林藝術節公司總監烏里希.艾克哈特〉

註:

1. 德文的aktuell指時事、符合最新發展的,同時也有流行、摩登的指射。筆者考慮到中文習慣,在此暫譯為「當代」。

2. zeitgenoessisch等於英文的contemporary,—般中文翻譯為當代。

3. 在鋼琴内部放置異物,使其發出不同於原鋼琴的聲響,為現代的作曲手法之一。

4. 此系列的首演節目是全套的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其他還有在原東德國銀行大廳,根據一九八七年La Monte Young(美國,1935─)於紐約演出The Well-TunedPiano作品時特別製作的DVD裝置藝術;James Tenney(美國,1934─)作品Bridge(1984),以及凱吉寫給預置鋼琴的經典作《奏鳴曲與間奏曲》(1946─48)等。

5. 一九五二年,凱吉與其他幾位藝術家如舞蹈家康寧漢、畫家Rauschenberg等在紐約的黑山學院(Black Mountain College)結合朗誦、繪畫、舞蹈、音樂的演出,為戰後多媒體藝術創作的先鋒。同年,凱吉引起轟動的作品《四分三十三秒》首演。

6. 今年有兩個製作:史托克豪森的歌劇《米歇爾的青年時代》Michaels Jugend以及奧地利作曲家Klaus Lang(1971─)新作《耳裡的櫻花》Kirschblueten im Ohr。

7. 收藏十三至十八世紀的歐洲繪畫,是德國最大的畫廊之一,與柏林愛樂廳及其他博物館同屬於文化論壇區。

8. 駐於法蘭克福,成立於一九八〇年,是德國當代最佳的現代音樂合奏團體。一九九八年並擴増為管弦樂團,成為全世界唯一只演奏二十與二十一世紀作品的大型管弦樂團。

9. 收藏及展示二十世紀下半葉迄今歐、美最重要的藝術創作為主,由火車站改建,於—九九六年正式開館。

10.慕尼黑音樂雙年展(Musikbiennale Muenchen),每兩年的五月舉行,以前衛音樂劇場著稱。

11.多瑙爾興根音樂節(Donaueschinger Musiktage),德國歷史最悠久的現代音樂節,創立於一九二一年,每年十月底舉辦。

12.一系列以經濟議題為主的研討會,傳統戲曲、皮影戲、舞蹈等表演藝術活動,市集、民俗藝術展演以及建築、現代藝術、佛像等展覽,是近年來在國外所舉辦的、以中國為相關主題的節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

 

特約撰述|林育立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