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貌
-
新銳藝評 Review
橫看成嶺側成峰
賽拉諾先生劇團將新科技發展成劇場元素,使用新媒體音樂、影像、錄像,配合微縮模型,帶領觀眾思考「真實」。此刻,台上的焦點不再是4個操作器材的人物,而是大白板上的雜訊、蘿斯的信、火星人的入侵、無人機的飛行《山貌》用多樣的主題來述說真實,有遠征聖母峰的登山隊、奧森.威爾斯的《世界大戰》廣播劇、假帳號的營利、俄羅斯總統普丁等,觸及許多面向,探討真實的不可證、傳播、利益,以及被製造。 演出開始便宣稱:「即使烏俄戰爭的發生,或者正因如此,我們不打算改變任何內容。」在《山貌》的發展時期因為需要一個談論「真實」的角色,創作團隊選擇了對他們來說就像個謎因一樣,權力恆久不變的普丁,卻恰巧在時間的推演中,他們也變成了為此事發聲的一股作用力。這個角色沒有告訴我們她的名字,她拿著羽毛球拍,告訴我們:「我是普丁,我正在打棒球。」普丁談論著什麼是真實,什麼不是真實,全程用一個演講者的姿態,引領觀眾去「相信她」。對這樣的開場,我沒有理由不懷疑她了,甚至對整場戲的所有資訊都抱著不信任的態度。 舞台正中央是一個可以投影的大白板,播放著登山的錄像,看起來氣候險峻,發現一位登山客凍僵的屍體,是喬治.馬洛里。在他的外套裡拿出了一本筆記本,這是他失蹤後的第75年。然而將目光轉回現實,這些畫面全是在劇院現場製造出來的。之後也持續同樣的手法,不斷製造影像。到後來,這個影像製造的過程被藏到了白板後,也讓觀者了解,資訊傳遞者有能力隱藏任何訊息,只給接收者一部分的資訊。 普丁說:「真實建立在共識上,就是有一群人相信。」奠定整體論述的基調;對於怎麼樣的新聞才是真的,他說:「你們不會去確認,因為你們是聰明人,你們都受過教育,都是文明的,都不會受騙。」增強了反諷的力道;奧森.威爾斯對《世界大戰》廣播劇造成的恐慌道歉,17年後卻自信地表示人們太容易相信報紙、收音機、電視上的內容。普丁提問他什麼時候說的是真的,並以自己過去討厭但現在很喜歡的點心為例,說明他說的都是真的,所以或許奧森說的都是真的,即便互相矛盾。於是普丁說:「真實是空虛的。」最後這個論點稍顯無力,他用主觀感受來談論真相,其實只是觀點的改變而非客觀事實的論辯,與這裡討論的真實無關。但現實情況確實如劇中的普丁一樣常把兩者混為一談。最後呼應喬治.馬洛里登頂與否是個不可證的真相,蘿斯寫給他
-
戲劇 真相與幻象的辯證中
《山貌》的提問:人類為何渴求真相?
人們大多時候走進劇場,是為了逃避現實,很少聽見有人是要來尋求真相。然而劇場,的確是個探討真相的好地方。以「扮演」為本質的劇場,建立在台上台下共同的「相信」之上,藉由精心打造的幻象,進一步揭露一切的偽裝。如果說,有誰能捕捉狡猾、虛實難辨的真實,或許就是與「真實世界」一牆之隔的劇場。 當然,現在社會已不太談真相。大家更熱中於討論「後真相」。科技進步、媒體發展,似乎不見得能讓真相變得清晰,反而更為混淆。過去,人們說「有圖有真相」,直到圖片開始可以變造,接著是被移花接木、斷章取義的影像,還有得寸進尺的人工智能、深偽技術(Deepfake)。人們曾經相信網際網路可以帶來資訊透明,然而如今卻叫人分不清網路言論的真假,還要整個社會付出沉重代價。所謂的「後真相」我們或許可以將其理解為對於真實的追求、尋覓、質疑與挑戰牽動著媒體、霸權、資本與國家,有時引發如陰謀論般的無盡想像(外星人或登月騙局?),有時則讓戰爭一觸即發(訊息成為新戰場) 於是,西班牙塞拉諾先生劇團(Agrupacin Seor Serrano)以「真相」為題的作品《山貌》,不斷讓觀眾相信又質疑台詞的真假。
-
戲劇
拍打、撞擊、直面、情感、厄運、劇變
法國文學批評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在1950年代撰寫戲劇評論,共同創辦《民眾戲劇》(1953-1964)雜誌,爾後他少量至幾乎不再寫戲劇評論,轉向攝影書寫。但,戲劇在他心中的分量,似乎沒有就此消聲匿跡,反而內化成一種思考性的內核。如同他在《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1975)中曾寫到「全集的交匯點或許就是戲劇。」(註1)在巴特最後一本著作《明室.攝影札記》(1980)中,「劇場」的身影也不曾缺席。 閱讀《羅蘭.巴特論戲劇》評論集,巴特「描述看的方式」與「望向某處的視線」,引起了我的閱讀趣味:「表演的首要特徵並非模仿。即便擺脫了『現實』『逼真』『摹本』等概念,只要某一主體(作者、讀者、觀眾或偷窺者)將目光投向遠方,從視野中切割出三角形的底邊,他的眼睛(或腦袋)充當三角形的頂點,那麼終歸還是有『表演』存在。」(註2)循著巴特對於觀看表演狀態的描述文字,身處在觀眾席的臨場感隨即浮現,作為觀者的我們,我們的目光習於在舞台上熱切找尋標的,任何表演發生的可能性。 今日的劇場,演員對角色「模仿」得像不像,不再受重視。展演的自然性、對議題的探討、舞台視覺的構造等,成為新的焦點。我很喜歡剎那之間被舞台捕捉視覺的時刻被作品擄獲、被捲入、被動情、被視聽聲光情境、被語言抓住,凝結成對於作品的記憶點,也常是舞台上重要的關鍵性構圖。舞台的視覺構成攸關於創作者對畫面的掌控與調度。視覺時刻的關鍵性「極為具體也極為抽象,也就是萊辛(在《拉奧孔》中)所說的意味深長的時刻」。(註3) 開場,即為結局、亦為謎底 記得《山貌》是這樣開場的,幾位穿著運動服裝的年輕人,在舞台中央緩緩架起球網在開演前的寂靜之中開始揮拍、擊球、揮拍,在偌大的舞台上打起羽毛球⋯⋯ 3月3日的晚上,我走進了滿座率不到4成、略顯冷清的國家戲劇院,坐在前幾排,觀看西班牙塞拉諾先生劇團《山貌》。創作者對視覺營造如何漸次堆高議題的複雜度與節奏,有相當精準的視覺運鏡與時延調度。舞台上始於球場冷清到以登山險峻告終。中間摻雜聳動又能擾動人心的外星人攻打地球廣播劇展演,亦剪輯電影導演奧森.威爾斯(O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