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鴻
-
音樂
莊東杰帶領北市交 打造夏日午後燦爛
「夏日音樂漫步」作為TSO自2024年起推出的夏季系列活動,透過輕鬆、跨界的編排設計,為樂季與暑假之間注入清新氣質。這個8月,現任德國波鴻交響樂團音樂總監莊東杰將率領台北市立交響樂團(TSO)於中山堂,呈現兩場風格輕快、戲劇感十足的夏日音樂會。 首先,莊東杰將由李姆斯基‑柯薩科夫《沙皇的新娘》序曲拉開序幕,隨後由張凱閔演譯蕭邦《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這位入圍蕭邦國際鋼琴大賽的年輕鋼琴家,目前是樂迷眾所期盼的選手,在今年賽事前夕的演出不但展現他的優秀琴藝,也能藉此累積更多與樂團合作的經驗。下半場為TSO本樂季紀念蕭斯塔可維奇逝世50年的節目重點之一,即將演出作曲家為劇場樂團而作的組曲。莊東杰解釋:「這是一首少見地將手風琴、吉他與薩克斯風融入交響樂團中,營造出接近小型劇場的作品,總共8首組曲,全曲有25分鐘,但加了這幾個樂器,就會出現讓樂團出現小酒館的聲響質地。」
-
焦點專題 Focus 專訪旅德交響樂團、音樂廳雙料總監
莊東杰:提問,有時比解答還重要!
出身台灣的青年音樂家莊東杰,在獲得多個指揮大賽桂冠之後,便踏上國際樂壇,綻放光芒,音樂實力備受矚目,也因而於2021年受邀擔任德國波鴻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並接任樂團駐地的魯爾安妮莉絲.布勞斯特音樂論壇音樂廳藝術總監,從此他帶著全家落腳在此,融入在地,為自己在音樂世界扎根。本刊編輯應邀造訪這個百年樂團所在地,這次的波鴻巡禮,就從專訪莊東杰開始,請他分享他與樂團合作的種種,以及他對音樂之路的思考
-
焦點專題 Focus
匯聚市民之力 從教堂變身的談樂之所
波鴻(Bohum)位於德國西部魯爾區,前身是重要的煤礦生產地,大多數的居民從事相關產業,至今仍然能看見舊時的機械與遺跡,更有博物館展出過去的歷史故事。居民約37萬人口,雖然並非德國知名的大城市,但現任波鴻交響樂團(Bochumer Symphoniker)音樂總監的指揮莊東杰在此住了近兩年,深深體會到:「這個城市非常棒,西邊的魯爾區特色就是人們比較熱情、善良,在這裡我尤其感受得到。」 波鴻交響樂團成立於1919年,早期作為伴奏歌劇用的管絃樂團,1960年代從市政管絃樂團更名為波鴻交響樂團時,當地人士就考慮要建造音樂廳。之後,樂團曾以一座 1964年建造、帶有平屋頂的會議及多功能廳Ruhrlandhalle作為暫棲之所,但他們也曾在波鴻劇院和魯爾大學的場地之間流浪。後來,建於1868年的聖瑪麗教堂,因為歷經二戰沒有被炸毀,於是被考慮來改建為音樂廳。但困難點是廢棄已久的教堂狀況不良,也無法在有限的內部空間進行大型表演。再者,重建的龐大經費更是一大問題,向政府申請太過繁複,由個人支應負擔太大,於是波鴻居民做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決定,就是自發性的捐款。
-
焦點專題 Focus 百年樂團首度訪台
莊東杰 親自帶回「波鴻之聲」
2020年,從德國傳回了好消息:旅德台灣指揮家莊東杰在波鴻市長和文化局長的見證下簽約,於2021年起就任波鴻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和樂團駐地音樂廳魯爾安妮莉絲・布勞斯特音樂論壇音樂廳(Anneliese Brost Musikforum Ruhr)的藝術總監。台灣樂壇歡欣且驕傲,但對這個交響樂團雖好奇,卻沒有機會接觸。今年9月,莊東杰將帶領這個樂團來台巡迴演出,讓樂迷一睹什麼是「波鴻之聲」。 成立於1919年的波鴻交響樂團,迄今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是波鴻市民重要的文化資產之一。樂團擁具有一批死忠樂迷,以「波鴻交響樂團支持朋友圈」(Freundeskreis zur forderung der Bochumer Symphoniker)為名力挺。而除了結團支持的死忠樂迷,每個樂季的套票購買者更超過兩千位以上。莊東杰說:「波鴻雖然不是一個很大的城市,但我們的音樂廳跟交響樂團在這裡具有很大影響力。」 對樂迷來說,波鴻交響樂團的音色,是最期待了解的重點,同樣地,樂團對自己音色的要求與定位,也相當重視。平日排練時,不但以布幔模擬觀眾入場時的聲響,更在意台上的表現。本樂季的最大主題,就是找到新的、屬於他們的音色,因此從去年8月樂季開始,他們利用整整兩天的時間找出最適合樂團排擺設的位置,並請各領域專家在台下協助鑑定,最後才確立聲音最優美的樂團配置。這是團史上頭一遭做此實驗,也重整了聲音的傳遞方式。歷經一年多的適應後,他們將以同樣的模式來台,屆時觀眾將能聆聽到他們精心調配、與其他樂團不同的聲響織度。 關於波鴻交響樂團的特色,觀察了2年的莊東杰提出兩大重點:「第一點是,它保有德式的聲音與拉法與吹法;第二點是,相較於其他德國樂團,我真心覺得他們是非常願意接受新事物的一個樂團。」因此,屆時台灣觀眾不僅能聽到傳統,也能聽到這個樂團對音樂的新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