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倒轉回到2007年。
那年,張芳瑜是「嵐創作體」(註)全本搬演外百老匯音樂劇《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在台灣常簡稱為《LPC》)其中一名小演員,我是同樣初次登台的鋼琴樂手。我們一同來到聲音指導連芳貝家中上課,張芳瑜唱了劇中一首描述女子等愛心情的〈I Will Be Loved Tonight〉,千迴百轉的旋律線,千絲萬縷的心緒,纏繞著恐懼、期待與自我懷疑,最終堆疊成堅定的信念「我會被愛」。
最後的和弦餘音落定,老師轉頭說:「張芳瑜,你唱歌都沒在想,這樣很好。」
這是稱讚——肯定張芳瑜不落入那些細微、糾結的技巧展現,反而毫無後顧之憂,跟著旋律指引的方向,拋出自身與角色、旋律與聲音的情感共鳴。訪問時提起這段往事,她說:「好懷念也好羨慕喔,我現在都想很多耶!」
很難想像「想很多」的張芳瑜是什麼樣子。
從《LPC》到《喜樂社區》:終究開始唱歌的音樂劇旅程
大多時候,她都是想到就去做,做到自己成為擁有諸多「特殊經歷」的台灣音樂劇女演員——赴中演出場次300餘場的版權音樂劇、跨界歌仔戲、秒殺音樂劇、音樂祭、寫歌,近日還與獨立樂團「美秀集團」合作,為結合歌仔戲的《釧兒》音樂劇量身打造歌曲〈紙花〉。而這一切,都要從高中英文課說起。
張芳瑜提到高中英文老師喜歡放音樂劇,讓同學們學英文,她也因此初次接觸《西貢小姐》、《悲慘世界》等當時已出版影音媒介得以跨國流通的音樂劇。特別是《悲慘世界》劇中動人情感、藉音樂鋪陳的戲劇張力,讓她對音樂劇產生濃厚興趣。加上學校有英文話劇比賽,也讓張芳瑜覺得「演戲是件好玩的事」。
她不但自己找老師學唱歌,還索性報考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當時我在猶豫大學要念戲劇、還是聲樂,不過考慮到我沒有聲樂基礎,於是選擇了戲劇系。」張芳瑜這麼說。
進了文化大學的張芳瑜,先是大三時加入當時台灣少數投入音樂劇演出與製作的「嵐創作體」,參與劇團解散前最後一個作品《LPC》。張芳瑜回憶自己跟著劇團找來的老師「學專業音樂劇演唱、跳舞」,也在此時認識剛從美國回來的曾慧誠,開啟一段歷久彌新、甚至改變台灣音樂劇未來的合作關係。只是,大概沒人想得到這段合作關係,是從「舞監」身分開始。
同樣在2007年,曾慧誠與身邊同對音樂劇懷抱夢想的夥伴們成立劇團(原取名「聲動」,後改名「耀演」,又再改為「躍演」),推出創團作《喜樂社區》。張芳瑜也在此製作軋上一角——不是演員,竟然是「舞監」。
張芳瑜笑著說:「我被學校老師謝淑文找去當舞監,但我根本什麼經驗都沒有,只是真的想參與這齣音樂劇而已;還好當時還有很厲害的技術團隊,把舞監工作差不多都做了,我就幫大家訂訂便當而已。」
就在《喜樂社區》製作期間,朋友拉著張芳瑜「毛遂自薦,主動唱歌給慧誠聽」。這才讓曾慧誠發現張芳瑜雖然舞監專業不太行,唱歌倒是很厲害。躍演接下來近20年的音樂劇冒險,都少不了「張芳瑜」的名字;她則直言:「我對音樂劇表演很多想法,都來自曾慧誠,和躍演夥伴們工作,總讓我有充電的感覺。」
《媽媽咪呀》:海外巡演與女主角的經歷
2011年赴中參與國際中文版音樂劇《媽媽咪呀》,是張芳瑜另一次難得的經歷。
媒體熱烈報導,更讓過往身處台灣音樂劇「小眾視野」的她,初嘗成名滋味。這趟奇幻旅程,也是因為「朋友慫恿」而開啟。「我有個學姊在北京讀書,看到《媽媽咪呀》劇組audition的消息,叫我去參加。」張芳瑜說:「本來以為競爭者眾,我頂多被選上擔任歌隊,結果竟然當上女主角。」當時張芳瑜多在舞台演出歌隊、配角,好奇問她:「會緊張嗎?一唱就是半年300場,壓力大嗎?」她卻照例一句:「沒想那麼多耶,我就去了。」
張芳瑜初試啼聲的《LPC》,是台灣早期少見連演1個月共35場的「長銷型」作品(當時這詞還沒出現),不過有多位演員共同分擔角色;相較之下,《媽媽咪呀》以半年300場起跳,又在異鄉演出,張芳瑜卻自豪表示:「我第一季演出時,完全不用休息,沒有生病也不覺得累。」劇組安排替補演員,若遇她身體有狀況可以代打,最後「我怕對方白準備了,有點不好意思,還多留幾場給她演出。」
《媽媽咪呀》每季演出約半年,張芳瑜共去兩季,自第2年開始去到不同城市,也終於感受到「累與疲憊」——開始生病、開始沒聲音,開始發現和「聲音」工作是一件多不容易的事。結束《媽媽咪呀》演出,張芳瑜陸續參與中文版韓國授權音樂劇《洗衣》與日本音樂劇《魔女宅急便》製作。聊到海外與台灣經驗的差別,張芳瑜表示:「台灣多是原創音樂劇,演員跟著導演一點一滴摸索,有時也很有壓力;至於在海外演出版權音樂劇,大都是完整經歷創作階段,得以長期演出的作品,也能看到不同國家的製作模式。」
《釧兒》與《勸世三姊妹》:從「無知膽大」到「相信直覺」
開玩笑說「無知的人膽子最大」的張芳瑜,面臨挑戰總是先做再說,「好玩最重要。」
早期台灣音樂劇表演資源匱乏的年代,她上YouTube看別人怎麼表演、唱歌,跟著老師摸索中文演唱的共鳴位置;在《釧兒》搭配歌仔戲身段與唱腔,《勸世三姊妹》又要唱牽亡歌,她便反覆播放傳統戲曲、民俗曲調,仔細掌握邊腔氣口(khuì-kháu)。「市立國樂團曾有一場演出找我擔任女高音,那大概是我第一次有點自我懷疑,不過我告訴自己——人家都相信我,我更要相信自己。」張芳瑜說。
然而,張芳瑜終究不再是當年那個「想都沒想,開口就唱」的初生之犢。她開始愈來愈在意聲音狀態、氣息運用與歌唱技巧。面對「身體就是樂器」,自然也讓舞台表演多了份不確定。用聲音工作,終究不是件容易的事。
張芳瑜提到自己曾進錄音室錄音,發現沒有表演輔助,完全憑藉麥克風傳遞情感,竟是如此困難;如何保持聲音狀態,隨著年紀增長,也成為一大挑戰。也難怪,張芳瑜愈來愈常說「唱歌好難」,於是今年乾脆與好夥伴張擎佳推出一齣不唱歌的《完美陌生人》,享受另一種自由自在的舞台暢快。
陪伴張芳瑜10餘年的《釧兒》,也見證了她的心境轉變:「我好像更能體會角色狀態,對於離別有更多感受。」好在這些情感,還未糾纏她的現實生活。面對角色與表演,她倒是在專注當下後,甘願放手。從不看觀眾的評價,因為相信「有人喜歡我,自然也有人不喜歡我」。
當年在千迴百轉的焦灼之後,在戲中唱出「I Will Be Loved Tonight」的女子,大概也抱持著這樣的決心吧——突破糾纏內心的恐懼、期待與自我懷疑,相信直覺的聲音。
註:「嵐創作體」多是搬演百老匯版權音樂劇,如《拜訪森林》與集結多首百老匯歌曲的「Let’s Broadway」演唱會。
張芳瑜
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就讀大學期間即開始積極參與演出及接受音樂劇表演的訓練。畢業後在中國、台灣兩地來回演出。現為躍演團員,代表作品有國際中文版音樂劇《媽媽咪呀》、天作之合劇場《天堂邊緣》、高雄衛武營戲劇旗艦製作《釧兒》、龍馬社/北京保利有限公司韓國原創音樂劇《洗衣》中文版、兩廳院經典重現—國光劇團&NSO《快雪時晴》、躍演《勸世三姊妹》與《完美陌生人》等。除此之外,也參與過《52 赫茲我愛你》、《我的靈魂是愛做的》等電影的演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