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芬巴赫
-
法蘭克福
2024年萊茵.美茵舞蹈節 「非典型舞蹈」作品關照多元族群
在德國萊茵河與美茵河交界處的幾個鄰近城市,每年剛入冬最令人期待的舞蹈盛事即是由舞蹈平台(Tanzplattform)主辦的「萊茵.美茵舞蹈節」(Tanzfestival Rhein-Main)。這個在法蘭克福、奧芬巴赫、威斯巴登、達姆施塔特4城共同舉行的舞蹈節,今年的活動從10月底開始到11月中,共有24 部國際及在地團隊的舞作參與演出。「在倏忽即逝的瞬間」(In the Blink of an Eye)是今年舞蹈節的主題,編舞家由此出發,重新檢視舞蹈與時間的關係。 以往,在許多歐陸舞蹈節中大多可以看見高難度身體技巧的舞作,加上精心設計的舞台燈光和嚴格的技術要求。今年的萊茵.美茵舞蹈節確實也有此類型的作品,不過,可以看見主辦單位試圖打破框架,規劃不少獻給「非典型觀眾」的「非典型舞蹈」。例如,今年的亮點之一是首度與法蘭克福的動物園青少年劇場工作坊(Junge Theaterwerkstatt am Zoo)合作,為兒童和青少年規劃了7個舞作,為2歲、8歲、14歲以上等不同年齡層來設計。
-
法蘭克福、奧芬巴赫
首度由非歐裔策展人領軍,世界劇場藝術節切換「世界」各的種可能
7月中甫落幕的「世界劇場藝術節」(Theater der Welt)由「ITI德國國際劇場組織」(Internationales Theaterinstitut Deutschland)發起,自70年代後期開始,每3年舉辦一次,每次挑選一個德國境內城市舉行,邀請不同合作單位與策展人策劃,期望藉此激盪、發展出截然不同的劇場美學,同時汲取世界的養分。今年首次同時在法蘭克福、奧芬巴赫兩城舉辦,也是首次由非歐裔的策展人主持。來自日本的相馬千秋擔任本屆節目總監,她提出4項策展理念:一、「世界」應是複數的,建議以多元視角思考世界,近一步包容廣義上所有的人類、生物與非生物;二、提出「孵化主義」概念,來自於疫情期間,等待與未知的狀態,給予「空白」與「未知」新的空間與可能性;三、通過虛擬現實擴展劇場的可能,積極支持不受傳統戲劇觀念束縛的跨學科工作和藝術實驗;四、沿著地理上的河道而行,連結起兩個相鄰的主辦城市。 在常規的劇場演出外,應用藝術博物館被打造成「孵化艙」,3層樓建築展示了一系列互動式VR作品,而泰國影像藝術家阿比查邦(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s)的《與太陽的對話》影像裝置,則是另闢展區獨立展出。另台灣藝術家許哲瑜、戲劇構作陳佾均及文本寫作陳琬尹合作的《動物園假說》也由藝術節委託製作,於莫索頓藝術中心(Knstlerhaus Mousonturm)呈現。 由各大媒體劇評可以看出,本屆節目中,前衛的亞洲藝術家作品、新移民世代跨文化的混合美學,甚或挑釁的極端美學,的確挑戰傳統德語區觀眾的觀戲經驗。 下一屆2026年世界劇場藝術節將在德國薩克森邦第3大城開姆尼茨(Chemnitz)舉辦,該城也獲選為2025年歐洲文化之都,將由開姆尼茨市立劇院、布魯塞爾The Festival Academy及歐洲文化之都主辦單位聯合策畫,回歸到歐洲文化脈絡的思維,可預見3年後又會是一次截然不同藝術觀點的排列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