Łukasz Twarkowski
-
特別企畫 Feature 大腦神經科學家解讀烏托邦
探索狂歡當下的自由
關於罕醉克斯的音樂,可見前文〈關於現實世界的恍惚〉所述,但關於他的過世,卻引來不少臆測,官方說法為「大量吸入巴比妥酸鹽中毒從而導致嘔吐物窒息」。巴比妥酸鹽(barbiturates)原本是一種中樞神經抑制劑,20世紀初被發展用來治療焦慮、抵抗失眠,也有治療癲癇的功效,之後如同大麻、LSD、搖頭丸等藥物,被當作致幻劑使用。吉他巨星舞台上出神入化的表現是進入心流的自然嗨,還是在後台嗑了藥? 英文單詞 ecstacy(狂喜)的希臘文字根有「從自身分離」,有點靈魂出竅的意思,心流大師契克森米哈伊描述這種極致快樂的狂喜狀態,出現在藝術創作者、運動員和音樂家處在一個平衡狀態當所面對挑戰帶來微微的焦慮,但能以嫻熟技巧應付的時刻全心沉浸,於是進入一種高度自由、失去時間的脫離感,好像一切在無意識卻也絕對專注下自然而然地發生,進入前所未有的狂喜狀態,人在靜定與流動的強大反差中合一。 不過,同樣的狀態也在致幻藥物使用者身上發現,不管是搖頭丸、LSD (麥角酸酰二乙胺,一種強烈的致幻劑)還是大麻,服用者進入狂喜瘋魔的狀態後,感官之間瞬間互相連通,聲音有了形狀與顏色,味道可以被看見,仿佛身在又甜又香軟的夢境,如披頭四的歌〈露西和鑽石在天上〉的部分歌詞所寫:「跟著她走到噴泉邊的小橋,在那裡騎搖搖馬的人吃著棉花糖派,走過高高的花叢時,每個人都在對你笑,報紙做的計程車出現在岸邊,等著載你離開,鑽進車子後,整個腦袋仿佛在雲端。」〈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歌名關鍵詞的首字母,正是 LSD。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真跡與山寨的思辨
如何衡量一件藝術品的價值?它的真偽是否影響觀者感知?複製品難道無法取代原創,只是缺少靈光的仿傚?波蘭導演盧卡斯.塔沃柯夫斯基(Łukasz Twarkowski)的作品《Rohtko》運用字母調換、巧妙地冒名美國前衛派畫家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註1),以現場表演與即時影像相互交融的敘事手法,鋪陳真跡與山寨的價值辯證,深入探討當代藝術市場的矛盾與迷思。 真假難辨的藝術評價 剛邁入不惑之年的塔沃柯夫斯基曾是波蘭劇場教父陸帕(Krystian Lupa)長期的合作夥伴。近年來,他以多媒體創作橫跨東歐劇場圈與視覺藝術界,被譽為指日可待的新秀導演。他的作品善用影像科技,模糊現實與虛構的分野,營造表演者與觀眾相互交融的虛擬空間。 受哲學家韓秉哲著作《山寨:中國式解構》的啟發,塔沃柯夫斯基質疑西方文明崇尚真品的迷思:「對中國人來說,真跡只是一種理念的痕跡或體現.中國藝術史上,常常出現摹本比原作更珍貴、更有價值的現象,因為後人覺得它的製作更精美、更忠於原作的理念。」(註2)姑且不論中國人如何實際評價真跡的可貴,塔沃柯夫斯基挪用韓秉哲的論述,用意在於批判西方藝術界追求獨一無二性的物質迷戀:複製與原創相較,不但被認作一文不值,更有一種道德疑慮。 隨著市場化發展,拜物主義在當代藝術圈急速加劇:藝術家化為行銷名牌、作品成為交易商品、展覽變作一種背離原創精神的商業化事件(註3)。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疫情期間曾引爆熱潮的NFT加密藝術。然而,這種數位創作也撼動西方社會對藝術品的評價標準:創作的物質性逐漸被虛擬取代、失去價值。除了電子憑證,原作與複製品完全如出一轍,這種真偽莫辨的現象讓人迷失方向。
-
《共和國》進駐北藝中心超級大劇院 劇場實驗融入銳舞文化
由波蘭導演盧卡斯.塔沃柯夫斯基(Łukasz Twarkowski)執導的沉浸式長時劇場作品《共和國》(Respublika),將於6月4日至8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超級大劇院登場。北藝中心首次於演出中開啟的超級大劇院,讓這齣結合劇場、派對、社群實驗與空間遊牧的作品首度走進劇場,以一場長達6小時的狂歡派對,邀請觀眾打破體制設限,在劇場中體驗「銳舞」(Rave)文化,並重新想像「參與」、「工作」與「自由」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