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左至右)1963年的約翰.藍儂、保羅.麥卡尼、林哥.史達與喬治.哈里森。(取自Wiki commons)
特別企畫 Feature 聲光邊界的烏托邦(一) 大腦神經科學家解讀烏托邦

探索狂歡當下的自由

關於罕醉克斯的音樂,可見前文〈關於現實世界的恍惚〉所述,但關於他的過世,卻引來不少臆測,官方說法為「大量吸入巴比妥酸鹽中毒從而導致嘔吐物窒息」。巴比妥酸鹽(barbiturates)原本是一種中樞神經抑制劑,20世紀初被發展用來治療焦慮、抵抗失眠,也有治療癲癇的功效,之後如同大麻、LSD、搖頭丸等藥物,被當作致幻劑使用。吉他巨星舞台上出神入化的表現是進入心流的自然嗨,還是在後台嗑了藥?

英文單詞 ecstacy(狂喜)的希臘文字根有「從自身分離」,有點靈魂出竅的意思,心流大師契克森米哈伊描述這種極致快樂的狂喜狀態,出現在藝術創作者、運動員和音樂家處在一個平衡狀態——當所面對挑戰帶來微微的焦慮,但能以嫻熟技巧應付的時刻——全心沉浸,於是進入一種高度自由、失去時間的脫離感,好像一切在無意識卻也絕對專注下自然而然地發生,進入前所未有的狂喜狀態,人在靜定與流動的強大反差中合一。

不過,同樣的狀態也在致幻藥物使用者身上發現,不管是搖頭丸、LSD (麥角酸酰二乙胺,一種強烈的致幻劑)還是大麻,服用者進入狂喜瘋魔的狀態後,感官之間瞬間互相連通,聲音有了形狀與顏色,味道可以被看見,仿佛身在又甜又香軟的夢境,如披頭四的歌〈露西和鑽石在天上〉的部分歌詞所寫:「跟著她走到噴泉邊的小橋,在那裡騎搖搖馬的人吃著棉花糖派,走過高高的花叢時,每個人都在對你笑,報紙做的計程車出現在岸邊,等著載你離開,鑽進車子後,整個腦袋仿佛在雲端。」〈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歌名關鍵詞的首字母,正是 LSD。

2010年的契克森米哈伊。(取自Wiki commons)

通過感官融合抵達的美麗新世界

看見聲音,聽到顏色,字詞與特定的嗅覺或味覺相伴出現⋯⋯聯覺(synesthesia)是一種非病理的腦神經現象,可能是遺傳導致,也可能是大腦特殊結構讓腦內各區域能高度交流,聯覺者身上一種感官誘發刺激時,其他的感官會即時反應,「我媽媽的名字是牛奶的顏色,彈吉他時會出現暖黃色的蜂窩, 週一是粉紅色的。」聯覺者凱薩琳.萊瑟姆(Katherine Latham)在BBC新聞網發表文章,分享她的聯覺天賦如何產生外語學習優勢,也幫助自己走上藝術創作之路。

英國薩克斯大學感官協同研究實驗室團隊測試約6,000名6到10歲的聯覺兒童,並對他們做一系列的測試,結果發現有聯覺天賦的兒童在很多技能,特別是語言學習表現上優於沒有聯覺的兒童,不管是產出還是記憶單詞,聯覺者都有顯著優勢,在學習過程中因為有另一種感官資源可應用,更能快速辨識、理解、記住細節,也表現出明顯的創造力。凱薩琳.萊瑟姆說,身為聯覺者,充滿感官刺激的生活是快樂的:聽一首歌像沉入溫柔海洋,感覺被涼爽的水緊緊包圍;文字不只是印在紙頁的墨痕,讀一本書對她而言像身在萬花筒中,天旋地轉, 和故事一起漂浮在空中。

這是多少藝術創作者希冀的幻境?喜好學習外語、依賴創作維生的我,對這種「特異功能」也感到欣羨不已。不過,世界上僅有約百分之四的人口擁有這種罕見的感官混合能力,對沒有聯覺天賦的創作者來說,致幻劑成為增強藝術表現力的特效藥,從藝術界、文學界到音樂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音樂搖滾詩人巴布.狄倫,之前提到的吉米.罕醉克斯,還有披頭四的主要人物約翰.藍儂,真實案例比比皆是;當日常生活產生苦惱,心情不好時,吃點迷幻藥,睡上一覺,就能把悲傷的記憶完全刪除,這是英國文學家赫胥黎在代表作《美麗新世界》裡描述的完美人生,現實生活中,作家在癌症病逝前仍無法戒除對迷幻藥的依賴。

PAR廣告買二送一廣告圖片
波蘭多媒體藝術導演盧卡斯.塔沃柯夫斯基。(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提供)

致幻藥物在道德光譜的一端是違反法律且傷害身心的,但在另一端激盪出的化學作用召喚出人們的社群感:並非只有享樂,不分宗教、各種膚色的人都歡迎加入社群,就像半個世紀前由嬉皮人士發起的「愛的夏天」(summer of love),長髮飄逸、滿身流蘇的嬉皮青年在充滿大麻味的舊金山灣區以鮮花對抗槍桿,高呼要和平不要戰爭,恍惚迷幻中他們進入全然自由的彼方,沒有評價,沒有處罰,在狂歡的當下化入幻境,性別可以流動、階級可以打破、社會框架可以消融,能給予彼此的只有愛與和平。50多年後的今天,世界才剛走出大疫,國與國之間的對立僵持不下,那個充滿包容和愛的夏天所提出的訴求,依然熾熱,且充滿感染力。

波蘭多媒體藝術導演盧卡斯.塔沃柯夫斯基(Łukasz Twarkowski)延續2020年在歐陸演出時的好評,2025年夏天,他的超大型製作《共和國》首度登陸亞洲,即將在台灣上演,讓人滿心期待。節目簡介說,6月初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即將成立一個不曾存在的臨時自治國家,名叫「共和國」,在超級大劇院空間中,這個新國家會在舞台上開疆闢土,建國的宗旨是自由與狂歡,而觀眾會成為共和國的子民,加入一場6小時沉浸式,結合電子樂、聲光與聯覺藝術的派對,走入烏托邦國度⋯⋯

Utopia「烏托邦」,希臘文字根解為「不存在的地方」, no where,實體世界中或許難尋,卻可以是心靈的極地、夢的邊境;稍微移一下字母位置,no where 便成了 now here ,這可是《共和國》導演盧卡斯所說的「感到真正自由的狂歡當下」?沒有壓抑、多重感官融合的當下,也許,是愛的夏天再次降臨。

參考資料: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9526442/

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250224-the-people-who-see-foreign-languages-how-synaesthesia-can-help-language-learning

https://www.apa.org/news/podcasts/speaking-of-psychology/synesthesia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5/28 ~ 2025/08/28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