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海裡的旋律
打鼓吧,男孩!
我認真地想過,為什麼打鼓的人特別帥氣。
少女時期,我迷戀披頭四的鼓手林哥.史達(Ringo Starr),也好愛伍佰和他的樂團鼓手Dino Zavolta。舞台上,鼓手面前有數個圓形的鼓和鈸,散發冷冽的金屬光澤,宛如星際駕駛艙裡的精密儀表板;演奏者全心投入,氣勢非凡,那意氣風發的樣子,實在太帥氣。
外甥6歲時開始學打鼓。有時,我會陪他去上課,有時,我會陪他在家練習。必須承認,這不是太愉快的差事:練習過程中,聲響極大,當外甥進入對的手眼協調時,有節奏可言,就勉強可聽;不過,當他敲擊到鬼打牆,我的靈魂幾乎出竅,耳邊聲響隆隆。看著外甥像八爪章魚,手腳往四面八方交織穿梭,我常分不清楚他在打鼓還是在跳舞。
現代父母經常鼓勵孩子學習樂器,鋼琴、提琴家族、木管或銅管樂器是較熱門的選擇。大腦科學研究團隊發現,學習樂器的過程中,因為雙手必須進行複雜而精細運動,外加讀譜練習和手眼協調訓練,長久下來,大腦會產生重組現象,這是人類有效因應環境變化,以成功解決困難任務的最佳展現:我們的大腦有極高的可塑性:以絃樂器(如小提琴、大提琴或吉他)演奏者為例,他們高度使用左手手指按壓琴弦,大腦皮質與手指對應的區域明顯大過沒有彈奏樂器的人。彈鋼琴也會影響大腦結構:鋼琴演奏者平均使用雙手,不若一般人有慣用手;即便鋼琴家發展出慣用手,當研究人員掃描他們的大腦時,卻發現大腦幾乎沒有登錄慣用的是哪一隻手,鋼琴演奏者大腦運動區域的成像也相當對稱。
比起鋼琴或絃樂器,打鼓似乎不是父母心目中的樂器學習首選,也許是練習時可能產生的噪音,也可能是一套鼓的體積太大,而現代家庭空間有限。但打鼓對大腦的影響力是十分驚人的。每次我觀察外甥打鼓,他總是展現驚人的手眼協調能力,我常想像打鼓過程中人腦裡的火石電光。打鼓是充滿律動和活力的藝術形式,對大腦也有關鍵性影響:鼓手擁有的節奏感,不管是內建還是後天訓練而成,都被科學家證實能調節大腦的各個區域,對生理和心理也能產生益處,在認知和情緒面也有深遠的影響。
英國研究團隊發現,打鼓可以幫助改善學齡兒童和青少年的運動技能和社交能力,對那些情緒不穩定或有過動行為的孩子特別有幫助。科學家將36名患有自閉症的青少年分成兩組,一組參加為期兩個月的打鼓課程,另一組則是對照組,完全沒有接受訓練。結果顯示,參加打鼓課程的
文字|楊馥如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