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修程
-
焦點專題 Focus
中山堂劇場╱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高雄園區
中山堂劇場的前世 位於高雄左營的中山堂劇場,是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簡稱傳藝中心)高雄園區的演出場館,前身為「左營海軍中山堂」。 左營海軍中山堂於1950年開幕,原是海軍集會的場所,後改為電影院,也是劇團及康樂隊勞軍演出的藝文空間。最初中山堂位於軍事管制區內,後來因為兵役制度、國防政策等轉變,軍事管制區開始縮減,因此自1960年代起開放一般民眾觀賞電影,進而形成商圈。1962年,海軍另外興建「文康中心」(左營海軍中正堂),從此中山堂播映二輪國片、中正堂播映二輪西洋片,後期則不再特別區分。不過,這也成為尚未有「週休2日」的年代裡,高雄民眾在經歷5天半的工作後絕佳的休閒娛樂場所。 於1996年就曾到位於高雄的臺灣豫劇團工作、現為傳藝中心企劃行銷部科長的傅寯表示:「一路演變過來,我覺得是台灣整個娛樂環境的縮影。」2009年的最後一天,中山堂吹熄燈號(中正堂也在3年後的2012年結束營業),似乎代表當時的娛樂方式與生態走入歷史。 2013年,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將中山堂登錄為高雄市歷史建築,而歷史建築的活化始終是政府的課題,因此在隔(2014)年,時任文化部長的龍應台開始啟動傳藝中心南部園區計畫,經歷數任部長對於規劃的思考與調整,終於在今(2024)年正式啟用傳藝中心高雄園區,其中包含中山堂劇場、臺灣豫劇團與臺灣歌仔戲中心,成為傳藝中心繼宜蘭園區、臺灣戲曲中心(台北)後的第3個園區,並肩負歌仔戲培植、孵育與發展的重責。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多方進擊與多重角色──地方政府的推廣策略與輔助功能
表演藝術作為文化政策的一環,若「中央政府」的責任是擬定文化的核心理念與發展方向,那麼「地方政府」就更直接面對演藝團隊與一般民眾,更得成為多方的橋梁,甚至是接受與轉化任何政策、事件等因素帶來的衝擊。本文將從「表演藝術推廣與輔導╱助」的面向切入,探究地方政府扮演的角色,也揭示其中困境;但不同縣市涉及地理環境、交通建設、人口組成、政治角力等因素,必然在發展的脈絡與取向、面臨的問題與挑戰等會有所差異,故本文僅能以幾個縣市為主要案例,嘗試勾勒整體的可能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