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緯
-
焦點專題 Focus 默默為表演藝術付出的人
志工的真心話&答客問
人們真的能夠毫無條件地付出嗎? 在啟動這個專題以前,各種常見的疑惑鋪在眼前,例如:志工是退休才能做的選擇嗎?志工是為了某些利益而行動嗎?志工難道是時間太多不知道如何花用嗎? 諸如此類,各種問句聽起來雖然刺耳,卻也是這次受訪的志工們經常聽到的詢問。然而實際走訪不同場館、認識戲劇節或團隊的幾位志工後,還真是全面性地顛覆了這些疑問。 原來,正是因為時間寶貴,所以才選擇成為志工。 生命中有太多人要你朝一個明確的目標筆直向前,但志工不然,志工的目標不再彼方,而在自己的胸臆之間。 兩廳院的導覽志工姜佩德,依循母親的建議,亦步亦趨地踏上與母親彷彿的志工之路,她說認為這是少數可以讓自己忘記身分地位的存在,不用執著於「我是誰」,而是把心意放在觀眾身上;另一位兩廳院志工耿豫安甚至將志工看作一種叛逆的舉動,他說:「我認為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啊!」又或者是,年僅20歲出頭的李思緯,早在高中時期就加入志工行列,甚至在北藝中心尚未啟用前,就帶著工地帽認識場館,如今已是元老級的導覽志工;而草草戲劇節的賴宥任,更是在投入之後,發願:「只要這個活動繼續辦下去,我就會每年參加,每年付出。」最後,聊到紙風車劇團,他們的志工甚至不是主動對外招募,而是由一群追著紙風車表演的「追風者」自行組織,每每活動將至,不必團隊提醒,就開始彼此確認「排班時間」。 身為志工的他們,多有其本職,或者從商,或者教育,或者還在追尋生活的意義。然而,成為志工的共通點,甚至不是因為「對於表演藝術的熱愛」有多深切,倒不如說,是因為懷抱著對生活的愛吧? 想把時間花在自己真的喜愛的事情上,無論是那件事情是對於建築的欣賞,對於辦活動的熱忱,或是其他。本次的專題,我們從5位受訪者身上,邀請讀者從另一個面向,看見愛的本質。
-
焦點專題 Focus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導覽志工
李思緯:我所信仰的,是社會的善意
年僅23歲,就擁有海內外多種志工經驗的李思緯,從來不覺得自己因此「放棄」了什麼。 甫自大學畢業,此刻的她,正遊走在與家人約定好的Gap Year之中。 「我的父母親從以前就一直鼓勵我們多方嘗試,不要那麼快就定錨自己的出路。」李思緯說,受到這樣的家庭教育啟發,她自高中開始就積極投入YMCA 的海外志工服務,大學期間因疫情之故,又轉而尋找台灣的志工機會,適才輾轉遇見了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下稱北藝中心)的招募訊息。 帶著工地帽的培訓志工,如今依舊在 李思緯是最初受訓的那一批志工,彼時還得帶著工地帽走進現場認識這個空間,如今晃眼就是兩三年,她已然成為北藝中心的固定導覽志工,無論有多忙,都會努力主動尋找適合自己的班表。「我其實還蠻享受身為導覽志工這件事的。」她說。 李思緯坦言,在接觸北藝中心之前,她與「劇場」二字離得很遠。然而,實際在成為導覽志工以後,親近的卻不只是藝術領域,更是對於人的想像。她解釋:「身為這個地方的導覽志工,接觸的客群真的很不一樣,往往未必是走進來看戲的人,可能就是剛好來附近的兒童新樂園逛逛,順道繞過來這裡聽導覽;又或者是,他們感興趣的不是藝術,而是建築本身。」 在北藝中心志工服務訓練過程中,除了口語訓練之外,也另外增加了肢體表達的工作坊練習。「我其實不是這麼善於表達的人,不過的確因為這些學習而增添很多信心。」如今,說出這些話的李思緯,雙眼明亮而清澈,大方地直視人的模樣,很難想像她過去曾羞澀於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