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大劇院
-
上海
多齣正版演出遭冒牌山寨 多個市場因素助長荒誕劇
7月流火,中國劇壇的演出市場又迎來了一個火紅的時節。一二線城市忙著在打造亞洲演藝之都、中國演藝之都或西南演藝之都,三四線城市也在搭建改造更多的演藝新空間或舉辦各類小劇場戲劇節。不過,此刻一些知名的劇團負責人或製作人卻很難笑得出來。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話)的原創大戲《覺醒年代》即將亮相臨港演藝中心,但是製作人卻接到了眾多觀眾的舉報和投訴,「《覺醒年代》被山寨了,我們花錢看了一場冒牌戲。」她有些無奈,真李逵老是遇上假李鬼,去年上話被迫發布《覺醒年代》版權聲明,今年3月底又發了一遍,但至今依舊有觀眾上當。 無獨有偶,中國國家話劇院(國話)近期也為舞台劇《青蛇》發布了版權聲明,起因是觀眾投訴,有打著《青蛇》招牌的話劇,但觀眾進劇場後發現並非是著名導演田沁鑫執導的《青蛇》。國話為此聲明:「中國國家話劇院經授權根據香港作家李碧華同名小說改編話劇《青蛇》。近期,社會上發現有公司未經中國國家話劇院同意擅自使用上述作品,違法進行冒演、虛假宣傳、濫用AI換臉技術欺騙觀眾。請觀眾在購買話劇《青蛇》演出票時,擦亮眼睛,辨別真偽。」 事實上,這些並不是個案,而是當下中國戲劇市場正在上演的荒誕連續劇。
-
舞蹈
拿捏青春密碼,為經典打造新東方美學
橫掃中國京滬漢廣等大城、創下屢屢開賣加場售罄票房奇觀的舞劇《紅樓夢》,將在6月造訪台灣!這齣由江蘇大劇院出品、「90後」中國新生代舞蹈家團隊打造的新東方美學之作,因為經典注入現代意義而摘得舞蹈界最高獎項「荷花獎」。在12道冷光映照下的帷幔如薄紗般輕拂,觀眾將見證12位金釵執花而立,恍若從清人絕世之作《孫溫繪全本紅樓夢》絹畫中款款走來;賈寶玉既是劇中人,也是敘述人,全劇以他的視角回望了「金陵十二釵」的生命歷程。黛玉入賈府、元妃省親、劉姥姥初進大觀園、黛玉葬花等書中名場景,也將在舞台一一呈現。 人物塑造:在符號解構中尋找靈魂共鳴 舞劇《紅樓夢》既延續了傳統戲曲的寫意精神,又注入了現代舞蹈的銳利表達,在人物塑造、舞蹈語彙和舞台美學上,完成了對經典文本密碼的創造性破譯和轉化。 舞劇分別以寶黛感情糾葛的主線與賈府家族興衰的輔線,用傳統章回體進行解構,兩線並進串聯全劇,分為〈入府〉〈幻境〉〈含酸〉〈省親〉〈遊園〉〈葬花〉 〈元宵〉〈丟玉〉〈沖喜〉〈團圓〉〈花葬〉〈歸彼大荒〉12個章目,既各自獨立又串聯成篇。其中不乏寶釵撲蝶、惜春作畫、劉姥姥逛大觀園、黛玉焚稿等劇情,還創造性地加入十二釵合體、探討女性獨立的新場面。 全劇將金陵十二釵的群像轉化為流動的視覺符號系統。王熙鳳的「指」語彙令人難忘:懲戒下人的指尖如刀,打小算盤的指節輕叩似珠落玉盤,讚許時的蘭花指卻暗藏鋒芒。這種透過肢體語言對人物性格進行符號化提煉的手法,讓觀眾無需台詞便能捕捉到角色的複雜性。更精妙的是,十二位舞者的雲肩設計暗合花語密碼:黛玉的白梅象徵孤傲,寶釵的牡丹隱喻富貴,探春的杏花指向青春凋零,每道褶皺都成為解碼人物命運的密鑰。 在〈花葬〉章節,十二釵褪去華服放散長髮,以撕扯、翻滾的現代舞姿演繹女性覺醒,將封建禮教枷鎖轉化為具象化的肢體衝突。這種古今對話的處理,讓觀眾在古典意象與現代精神的碰撞中,觸摸到人物靈魂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