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峨眉山市
《只有峨眉山》停演 投資8億的沉浸式戲劇遭當頭一棒
當下中國演出市場最賺錢的搖錢樹,非沉浸式戲劇和脫口秀莫屬。脫口秀因為體量較小,暫且可以不論,而沉浸式戲劇演藝則正處於風口,加上政府文旅政策的扶持,資本熱錢的追捧,說是遍地開花、如火如荼,不為過也。
對於將到來的10月演出市場旺季,誰也沒有料到,一則停演通知仿佛當頭一悶棍,令人目瞪口呆:投資8億元人民幣、由知名導演王潮歌打造的沉浸式文旅戲劇《只有峨眉山》正式停演。這部2019年才開幕的作品,僅僅營運了6年,就以巨額虧損告終。2024年虧損1.23億元,2023年虧損2.3億元,2025年上半年營收僅540萬元,巨大的投入與慘澹的產出形成鮮明對比這些數字背後,是一個曾經被寄予厚望的重量級文旅戲劇演出黯然退場的現實。
8億元投資、「只有」系列開山之作、名導王潮歌操刀當這些耀眼標籤與「僅營運6年便停演」的結局碰撞,《只有峨眉山》的落幕不僅是一個專案的失敗,更像一面棱鏡,折射出當下沉浸式演藝行業的深層困境。平心而論,《只有峨眉山》的藝術品質和品位,本不該是爭議的焦點。作為王潮歌「印象」、「又見」、「只有」三大系列迭代中的關鍵作品,它延續了導演一貫的創作野心不做流水線式的晚會拼盤,而是用「戲劇幻城」的形態重構文旅演藝的邊界。不同於《印象劉三姐》的實景寫意,也區別於《又見平遙》的行進式沉浸,這部作品直接造了一座「戲在城中、城即是戲」的空間,從挑夫的扁擔到僧侶的袈裟,從山間的流雲到遊客的心事,一個個具象的人物故事,將峨眉山的「靈」與「魂」編織成情感密網。它摒棄了傳統文旅戲劇大紅大綠的視覺轟炸,用克制的燈光、細膩的表演,試圖讓觀眾從「看熱鬧」轉向「品意境」,這種對藝術品質的堅守,本應是文旅市場的清流。但問題在於藝術門檻與對象需求形成了致命錯位。峨眉山一年近600萬遊客中,進香客與中老年團占比超過七成,他們期待的戲劇演藝是隔壁《聖象峨眉》式的「川劇變臉+峨眉武術」的速食式華麗歌舞和特技表演。於是,尷尬的一幕出現了:當王潮歌要求觀眾在「雲劇場」(線上劇場)裡與寡婦的孤獨共情時,多數人只會困惑地低頭刷著手機這場景恰似在菜市場演奏蕭邦的鋼琴曲,再精妙的藝術也敵不過場景的荒誕。
文字|李翠芝
官網限定報導 2025/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