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eam High
-
焦點專題 Focus 首爾如何進化為看表演的旅遊新地標?系列報導(一)
海外行銷、藝術節打造劇場街區——2025「Welcome 大學路」現場直擊
根據韓國表演藝術票房資訊系統(KOPIS)統計,今年上半年韓國表演藝術市場售出1,070萬張門票,銷售額達7,414億韓元(約台幣162.75億元),創下上半年歷史新高。與去年同期相比,門票數量成長7.1%、票房收入成長15.2%,平均票價亦上漲至6.9萬韓元(約台幣1,500元)。(註1)該數據顯示,韓國表演藝術已是一個具備龐大消費力的成熟市場,而如何維持本地市場活力的同時,將觀眾擴展至海外,成為政府與業界的重要課題。 每年秋天的首爾,或許是觀察韓國表演藝術產業發展的最佳時機。不僅有首爾國際表演藝術節 (SPAF)帶來多元跨界作品,呈現全球當代舞台的最新風貌;還有首爾表演藝術市場(PAMS)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製作人與策展人群聚尋找合作可能。同時間,「Welcome 大學路」藝術節,則嘗試讓市民與觀光客在日常中進入表演。上述接連發生的藝術節與平台,構築出韓國表演藝術在創作、國際交流與觀光產業的完整拼圖。
-
焦點專題 Focus 首爾如何進化為看表演的旅遊新地標?系列報導(二)
粉絲經濟擴大受眾,將「K-content」的魅力最大化
當韓國政府與民間製作公司致力吸納來自世界各地的戲迷、劇迷、歌迷,這也改變了劇場製作生態,從作品題材的選擇到市場推廣策略,都開始思考如何才能讓跨文化觀眾都能享受表演。 從入門款《NANTA》、《JUMP》、《PAINTERS》等排除語言限制,降低觀看門檻,純以肢體、視覺聲光呈現的觀光劇碼之外;近年韓國音樂劇、商業劇場發展成熟,創作能量豐沛,題材跨越原創、小說與電視劇 IP 改編、國際版權在地化,吸引韓國國內外表演藝術愛好者目光。這些作品不僅展現出韓國劇場的多元性,在製作端就將各國的觀眾體驗與需求納入考量,透露出各製作團隊試圖站上產業浪頭的企圖心。 以DKR Entertainment製作的原創音樂劇《Inside Me》為例,這個描寫百萬網紅的故事,直面年輕世代的存在處境。《Inside Me》編導暨DKR執行長徐弘錫(Suh Hong Seok)表示在創作之初,目標受眾就是海外市場,透過試演(preview)從觀眾反饋持續調整作品,劇本、舞台設計與音樂皆以 SNS 世代的共感為出發點:舞台像 IG 介面般立體化、音樂選用 K-pop 元素,劇中互動橋段也邀請觀眾參與其中。 《Inside Me》在2023年首演後,曾入選「K-觀光街頭秀」,至今已演出935場,累積逾5萬人次。2025年8月也正式加入英文、中文、日文AR眼鏡字幕服務,進一步降低語言門檻,已赴高雄、香港進行showcase演出。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海外觀眾,韓國本地觀眾也十分投入:從小學生到成人皆能被 K-pop音樂和角色互動吸引,比如社群的人設與現實生活的落差,能引起不同年齡層共鳴,成為討論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