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盜賊
-
焦點專題 Focus 首爾如何進化為看表演的旅遊新地標?系列報導(二)
粉絲經濟擴大受眾,將「K-content」的魅力最大化
當韓國政府與民間製作公司致力吸納來自世界各地的戲迷、劇迷、歌迷,這也改變了劇場製作生態,從作品題材的選擇到市場推廣策略,都開始思考如何才能讓跨文化觀眾都能享受表演。 從入門款《NANTA》、《JUMP》、《PAINTERS》等排除語言限制,降低觀看門檻,純以肢體、視覺聲光呈現的觀光劇碼之外;近年韓國音樂劇、商業劇場發展成熟,創作能量豐沛,題材跨越原創、小說與電視劇 IP 改編、國際版權在地化,吸引韓國國內外表演藝術愛好者目光。這些作品不僅展現出韓國劇場的多元性,在製作端就將各國的觀眾體驗與需求納入考量,透露出各製作團隊試圖站上產業浪頭的企圖心。 以DKR Entertainment製作的原創音樂劇《Inside Me》為例,這個描寫百萬網紅的故事,直面年輕世代的存在處境。《Inside Me》編導暨DKR執行長徐弘錫(Suh Hong Seok)表示在創作之初,目標受眾就是海外市場,透過試演(preview)從觀眾反饋持續調整作品,劇本、舞台設計與音樂皆以 SNS 世代的共感為出發點:舞台像 IG 介面般立體化、音樂選用 K-pop 元素,劇中互動橋段也邀請觀眾參與其中。 《Inside Me》在2023年首演後,曾入選「K-觀光街頭秀」,至今已演出935場,累積逾5萬人次。2025年8月也正式加入英文、中文、日文AR眼鏡字幕服務,進一步降低語言門檻,已赴高雄、香港進行showcase演出。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海外觀眾,韓國本地觀眾也十分投入:從小學生到成人皆能被 K-pop音樂和角色互動吸引,比如社群的人設與現實生活的落差,能引起不同年齡層共鳴,成為討論焦點。
-
焦點專題 Focus 首爾如何進化為看表演的旅遊新地標?系列報導(四)
與演出現場一同呼吸,讓作品長出新血肉
如果音樂劇市場展呈現的是一種「面向國際、尋找普遍感性」的策略,那麼在戲劇領域,則可見韓國另一種積極與觀眾溝通、與時俱進的說故事取向。《那時,邊紅禮》與《老盜賊》並非音樂劇,而是戲劇作品,但它們揭示了相同的核心:如何透過人物的選擇與重構,讓觀眾重新看見「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