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
-
音樂 一公聲藝術「共振計畫:拍頻」
「挖掘」木魚與鑼 探索各事物間的「拍頻」
一進到排練室裡,林林總總的「木魚」及「鑼」映入眼前,大到一百多、小到十幾公分的體積,上百件的數量教人咋舌,發出的各種聲響也令人驚豔。一公聲藝術的新計畫「共振計畫:拍頻」,就即將用這兩種台灣傳統在地工藝製品作為樂器,探索聲音的藝術,找出人與樂器之間的各種相互關係。 從2021年以木魚為共振計畫做到現在,跑過木魚工廠少說也有50趟了!賴奇霞與林煒傑兩位主創者回憶:最初看到做木魚的影片,兩人隨即抱著熱情前往拜訪。身為擊樂家與作曲家的他們,體驗的全是西洋音樂的視角,直到了工廠才真正發現,原來一向被視為法器的木魚,竟然有那麼豐富的聲音美感。對他們來說,原本最直接的就是辨識音高,然而工藝師一邊敲一邊調整木魚,那個聲音的悶響度、明暗度、漏音等音色,卻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的。鑼也是,敲完之後的尾音長度、泛音、嗡嗡聲等,都能夠經由師傅的手藝調整。在跟他們討教過後才知道可以有那麼多變化,頓時拓展了他們的耳界,而且一頭埋進去。
-
世界民族樂器
金碧輝煌,有神有靈的甘美朗樂器
如果要問東南亞最重要的是那一種樂器,其答案必定是鑼。鑼在東南亞歷史悠久,分布廣被,用途極多,幾乎每一地區都找得到。最大部分的東南亞鑼屬於凸心類,古代東南亞及中國西南的部族酋長或國王以銅鼓爲重器,有權力及魔力,至今仍有極高的地位,東南亞許多文化較發達的地區將一連串鑼組織起來演奏旋律。因此在音樂上就稱之爲鑼群。鑼群文化(Gong-chime culture)最大及複雜的組織,也是最佳的代表則非印尼的甘美朗莫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