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莎.布朗舞團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專訪重建指導談〈Sololos〉
葉亞苾:這是一支反映編舞家「多重人格」的作品
〈Sololos〉首演於一九七六年,當時由布朗本人與Wendy Perron等舞者共同演出,屬於她早期發展結構式即興實驗的代表作《排隊》中一段。長度雖然僅約十二分鐘,但這組五位舞者中,有一位跳到一半就會出列擔任Caller的角色,也就是對台上的夥伴們發號施令,叫他們隨指令跳某一段舞句,甚至隨時要求他們動作逆著做。因此每場演出會因當天Caller的不同指令而千變萬化,舞者們除了對動作要純熟到可自然地任意改變正反順序之外,被賦予重責大任的Caller更要機靈地維持整支舞的架構,將舞作流暢地順利完成,實屬一齣身腦並用的高難度舞作。 此次為北藝大舞蹈系擔綱重建指導的葉亞苾(Abigail Yager)於一九九五至二○○二年間曾任崔莎.布朗舞團舞者兼布朗的音樂助理,並於九六年隨布朗舞團與夫婿楊銘隆一起在台北國家劇院共同演出布朗的舞作M.O.。離團至今,她除了任教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舞蹈系,也是世界各地受歡迎的舞蹈技巧老師與布朗舞作重建者,曾在法國里昂歌劇院、比利時國家劇院與PARTS舞校、美國ADF舞蹈節、韓國(藝大)、與台灣(北藝大)等地授課或排舞。趁此機會本刊也訪問了葉亞苾,一談舞作內涵與重建工作的重點: Q:這不是你第一次為北藝大重建崔莎.布朗的作品;我記得上次是二○○五年帶來的是《組合、再組合》Set and Reset。這一次跟一群新學生合作布朗的〈Sololos〉,你有什麼樣的感覺? A:這裡的學生真是棒極了。這次的過程跟上次差別很大,因為上次的計畫是直接整合到他們最後一、兩年的課程裡的;這回我們沒有機會這樣做。所以這次的規模比上次來得小很多。另外,這次作品比較短,需要學的東西也比較少,可以不用花那麼多時間。表演以即興方式進行,所以不完全算是重建原本編的舞,而是要培養出相關的技巧和反覆練習。我覺得這沒有比較簡單,這個作品其實相當困難,不過所需的時間確實比較少。 但我察覺到一個很大的差異:我們這回沒有時間建立起作品從何而來、要表達什麼的根基,而我之所以喜愛崔莎的作品,很大的原因正在於其肢體語彙本身常
-
舞蹈
新看一舞 崔莎.布朗的舞與結構
雖然崔莎的編舞構想來自對形式、結構等抽象的思考,但是作品完成之後所呈現出來的感動,卻遠遠超出抽象的表達。
-
焦點
崔莎.布朗與巴赫的美學對話 解讀布朗來台新作M. O.
崔莎.布朗(Trisha Brown)一位崛起於美國六〇年代後現代主義的前衛編舞家,嚴謹的結構形式和創新的肢體語彙,形成她與衆不同的特有風格。繼一九八八年來台演出後,本月又再度帶來她的新作M. O.。本刊特邀現任布朗舞團的台灣舞者,以一個參與創作過程者的角度,解說該作的創作理念及架構。
-
新浪潮
六〇年代的反叛者,九〇年代的偶像
崔莎.布朗是美國六〇年代傑德森舞蹈劇場時期,碩果僅存的少數編舞家之一。多年來,布朗不斷實驗、經營、妥協和蛻變,從一個在六〇年代充滿理想主義的反叛者,到九〇年代主流舞台的常客。如今,布朗獨特的舞蹈美學,不但爲二十世紀末的新潮流導航,也繼續爲後現代的舞蹈理念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