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板
-
專題 陳板談「台灣社區營造之美」
看到自己的生活 發現文化的美好
「如果無法看到自己的生活,就無法看到自己的文化。」陳板說。從社區家政班、歌謠班、韻律班,到社區巡守隊、掃街、資源回收,至發展到向相關單位提案,對國家施政之缺失提出社區的觀點或解決方案,參與感創造了社區居民對於在地社區的美感認同。從生活到文化,從社區到國家,從個人表達意見和美感到社區集體的重塑與再造,人民的創造力與生命力,就在社區營造過程中壯美滋長。
-
原住民樂舞
原舞者與原住民歌舞的舞台化 專訪人類學者胡台麗
這個團體爲什麼可以在吵雜的環境中,讓二、三千人那麼安靜地看完演出?紐約時報資深舞評Jennifer Dunning爲此驚訝,她以「這麼令人嚮往的品味」來描繪原舞者在紐約林肯中心戶外演出的台灣原住民歌舞。 原舞者,一個成立二年餘的年輕團體,團員是來自各族的原住民靑年。胡台麗以一個人類學者的文化學養,參與原舞者表現原住民歌舞的努力;陳板以一個鄰居(優劇場與原舞者在新店毗鄰而居)成爲原舞者所有排練及體能鍛鍊的現場觀衆;他們是親炙最深、最了解原舞者的漢族朋友,在訪談中細膩地咀嚼了原住民歌舞舞台化的困難與原舞者的努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優之路 追溯東方的生命特質
一九八七年冬季,優劇場成立於台北盆地的邊緣。一羣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希望透過對傳統文化精髓的探索,嘗試在戲劇上開發出新的美學形式及屬於中國人的表演理論。今年七月間,優劇場將以「五週年回顧展」呈現多年尋溯的成果。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藝術家的「敎子偏方」 專訪舞蹈家庭.音樂家庭.戲劇家庭
「給孩子最好的!」這樣一句廣吿詞點出了許多爲人父母者的心聲。除了提供下一代毫無匱乏的物質生活之外,只要知道還有什麼可以使孩子「不會變壞」,或者「不輸在起跑點」的法子,做父母的就像是得到一劑「敎子偏方」,音樂班、舞蹈班、美術班就在這樣的供需條件下產生了。自詡現代派的父母不再爲自己藝術失學而不安,才藝班成了父母的最大安慰。 但是,藝術能力不會得自偶然,而有遺傳與環境上的條件。雖然遺傳的機率不一定是百分之百,但基因仍然是一個先決條件;環境則指後天培養,但不侷限於敎室。因此,藝術家一定比一般父母占盡先天與後天優勢嗎?藝術家的子女是否理當繼承衣缽或靑出於藍? 在四月,這樣一個溫馨的親子季節裡,我們登門走訪了國內藝文圈裡的舞蹈、音樂、戲劇家庭,一探各家的第二代「成品」,索尋藝術家有沒有秘而未宣的「敎子偏方」。
-
書介
《山月記》成爲筆記書
先有演出再根據演出整理出來的劇本,往往字裏行間生氣蓬勃,汗氣淋漓。表演工作坊的系列劇本如《圓環物語》、《回頭是彼岸》、《西遊記》,汪其楣的《人間孤兒》、《大地之子》皆然,而今又有優劇場的《山月記》。 《山月記》包含優劇場去年演出的兩齣短劇:鄕野奇談式的「變形記」〈老虎進士〉及寡婦搧墳的喜鬧歌舞〈巡山頭〉,收錄多幀劇照之外,並有陳板、莊華堂等人對劇場空間的硏討文字。全書以「筆記書」方式編排,僅在優劇場本部出售,可電洽(02)9125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