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探索劇場發展邊界 港台《十牛圖》尋源問根
天邊外劇場的「亞洲劇場共生五年計畫」提出以大自然的「共生效應」為理念,讓「系統中的成員都獲得比單獨生存更多的利益」,思考的不只是香港本土,也擴及其他亞洲地區,繼首年與澳門合作後,今年則與台灣的「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攜手,將其作品《十牛圖》放在香港的框架重新編作,並在戶外的打鼓嶺坪輋保衛家園聯盟導賞中心上演。
天邊外劇場的「亞洲劇場共生五年計畫」提出以大自然的「共生效應」為理念,讓「系統中的成員都獲得比單獨生存更多的利益」,思考的不只是香港本土,也擴及其他亞洲地區,繼首年與澳門合作後,今年則與台灣的「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攜手,將其作品《十牛圖》放在香港的框架重新編作,並在戶外的打鼓嶺坪輋保衛家園聯盟導賞中心上演。
「天邊外劇場」主辦的「西九外劇場節2017」於一月初至二月中旬舉行,主題為「被消失後的城市」,徵選三組本地新進團隊並邀請來自澳門與台灣的兩個團隊參與。選在「西九」尚在動工時於「未來文化核心外圍」舉行一個「隨時會被消失的劇場節」,「去中心化」的意圖鮮明,試著讓劇場工作者和觀眾思考本土劇場發展的不同形態,挑戰實踐的多元方式和找尋城市「在地」議題。
香港特首近期在施政報告中提及發展「六大優勢產業」的深化策略,其中即包含了針對活化工廠大廈而設的方案。對於已經開始租用工廠大廈空間以來創作的藝術家們,反而擔心工廈美名的活化是發展地產的幌子,這反令租金上升;加上使用方式更受關注,團隊運用空間的靈活性會受影響,最後可能反而窒礙發展。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