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牛圖》中一段,演員在荒廢的村屋內,以簡單的音樂營造葉小姐在獨自在屋內的「新生活」。( 陳國慧 攝)
香港

共生探索劇場發展邊界 港台《十牛圖》尋源問根

天邊外劇場的「亞洲劇場共生五年計畫」提出以大自然的「共生效應­」為理念,讓「系統中的成員都獲得比單獨生存更多的利益」,思考的不只是香港本土,也擴及其他亞洲地區,繼首年與澳門合作後,今年則與台灣的「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攜手,將其作品《十牛圖》放在香港的框架重新編作,並在戶外的打鼓嶺坪輋保衛家園聯盟導賞中心上演。

天邊外劇場的「亞洲劇場共生五年計畫」提出以大自然的「共生效應­」為理念,讓「系統中的成員都獲得比單獨生存更多的利益」,思考的不只是香港本土,也擴及其他亞洲地區,繼首年與澳門合作後,今年則與台灣的「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攜手,將其作品《十牛圖》放在香港的框架重新編作,並在戶外的打鼓嶺坪輋保衛家園聯盟導賞中心上演。

「天邊外劇場」於二○○六年成立後由資深戲劇工作者陳曙曦出任藝術總監,近年交出了亮麗的成績單。近兩年的「新導演運動」,在許多編劇和表演計畫與工作坊中,開拓出針對新進導演的實踐,配對當代經典文本外,也有資深劇場人從旁指導,作品大部分的主要創作人同樣是新進者;讓其製作在中型劇場面對觀眾,為劇場新血注入多種養分。

與亞洲劇場共生  今年與台灣攜手

「天邊外」以「鑽研表演藝術為主,探討各種表演體系及劇作風格,以及背後的戲劇理論及創作理念,同時亦抱著以戲劇觀照生活及社會狀況的信念」,製作一方面對應著如何為本地劇場新一代提供實踐和訓練的平台,同時也關注作品與社會的對話,這亦是新一代香港劇場人的詰問。「亞洲劇場共生五年計畫」提出以大自然的「共生效應­」為理念,讓「系統中的成員都獲得比單獨生存更多的利益」,相互影響。這個系統思考的不只是本土,更把「亞洲區包括內地、澳門、台灣、日本、韓國等具潛力的新世代藝團及藝術家」納入視野中,創建一個在美學探索、交流對話、經驗共享、開拓觀眾、資源互惠的有機系統,同時在思考議題上亦碰撞出相異中的共融火花。

首年與澳門的「滾動傀儡另類劇場」連結為共生夥伴,戲偶與物件探索這帖開了百年的《藥》是否有令文化「病除」,思考革命的「血」流於當下的意義。今年的共生夥伴是台灣「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將其作品《十牛圖》放在香港的框架重新編作,並在戶外的打鼓嶺坪輋保衛家園聯盟導賞中心上演。香港的城鄉在地理距離上可能沒有台灣那麼大,但在文化上卻也面對著同樣的處境,而香港在城市發展上的進取,讓保留鄉郊文化面臨著更大的挑戰(當中牽涉到原居民的利益也是另一問題)。

 帶領觀眾  走入「尋」的旅程

然而哪裡是「鄉」?心安之不能,令這一代身分浮游不定的香港人更渴望對鄉的想像。「十牛圖」描繪一名牧童走進山林,尋找一頭失牛的故事:尋牛、見跡、見牛、得牛、牧牛、騎牛歸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在作品開端以簡單形體帶領觀眾開始進入「尋」的旅程,最核心的「返本還源」占了整個演出的大部分時間,在坪輋村落一帶說不同的有關「追尋」的故事;這亦不只是由創作人提供他們所尋的蹤跡,三條路線觀眾自由選擇,以「沉浸」的方式讓與故事、空間、空間、土地自與觀眾找對話的可能性。我選的路線沿路並沒有見到真的牛,倒是一位因婚姻失敗從城市避世於鄉村的「葉小姐」的故事,她不斷在找尋那件被吹落的、屬於她前夫的衣服。

演員在荒廢的村屋內,以簡單的音樂營造葉小姐獨自在屋內的「新生活」,破落的空間與空洞的人生成了天然的意象,隨意亂生的植物恍如人的記憶,既要忘記又要抓住。故事概念來自村中一句寫在燈柱上的「葉翠霞正在哪裡?」,創作團隊在編作過程中找到不同元素,沒有人知道誰是葉小姐,尋葉小姐的尋衣服故事成了素材。誠然故事並沒有再發展可探索的深度,因為之後的段落還包括駐守坪輋邊境的啹喀兵(尼泊爾僱傭兵)的離鄉故事、農莊主人與村童講述閹豬與閹割文化的故事、由台灣演員領唱自己名字的故事,到最後在田間演員與日落共舞,段落之間尤如是閒遊坪輋之旅,但隱約的「尋」線索如網一般扣連所有情境,心安之所在,寄託在遙遠的歌聲中。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紀念大師-張岫雲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