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倫.多奈爾
-
焦點專題 Focus 藝術家的移動日誌
温思妮:從沒有經驗所造成的「痛」與「錯」開始
如果說跨國合作對我有什麼意義,那就是讓我更清楚「自己是誰」。 挑戰西方,跨國製作,是件能快速的事情? 我的第一個國際劇場交流經驗,是2007年因歐丁劇場導演尤金諾.芭芭(Eugenio Barba)來江之翠劇場開工作坊,我因此參加了團員徵選。當時團長周逸昌說:「若有心參與演出的人,請努力練習南管梨園身段與我們的表演身體訓練課程。」老實說,我最初只是被「國際劇場大師」的名氣吸引,並不理解周老師為何堅持尋找「亞洲的身體」,而劇團邀請印尼舞蹈家Mugiyono Kasido、Siti Sutiyah、Bambang Besur來教授工作坊時,我則驚嘆為什麼亞洲有那麼厲害的劇場我卻不知道?當我看到尤金諾.芭芭恣意拆解梨園的身體和語言時,我有一種非常強烈的直覺「這哪裡不對勁」現在我知道這叫東方主義與文化挪用。但我很快就把這些疑惑先拋在腦後,前往「進步的」德國學劇場。 我在德國的每一次校內校外演出算是跨國合作或文化交流嗎?我想不是。
-
戲劇
如何告訴你,我所經歷的?
六十歲以上的人屬成年晚期,其任務是反省,回顧生命,個體檢視過去,與接受生命的意義。正面結果是自我整合,對一生感到滿意,若統整不成功個體則陷入絕望,因為人生已經走到盡頭,很多事情無法重新來過。在華人的社會,把最私密的經驗拿出來咀嚼原本不易,藉由藝術的參與,做出坦誠的回顧,讓我覺得表演者是勇敢的。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邀素人談「性」 窺情慾素描生命風景
兩廳院新點子實驗場將於七月底推出的最後一檔作品,為加拿大哺乳動物潛水反射反應(Mammalian Diving Reflex)製作的《我所經歷的性事》。這個至今已經在世界多國演出的作品,以創作者達倫.多奈爾(Darren ODonnell)領軍,廣邀各地六十五歲以上的素人參與,藉由自身成長階段中私密情事的故事分享,由人生經驗,帶在地的文化背景與歷史脈絡;但也因演出地點、參與人物的改變,人們所身處的社會環境各異,即使聊「性」也總不相同,更突顯了這個作品的獨特之處。本刊特別邀請多奈爾進行專訪,談談他在這許許多多的製作經驗中,看見了怎麼樣的風景,又是如何引導素人對觀眾敞開心房,揭開那些只屬於自己的秘密。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透過創意行動 培養藝術接班人
加拿大「哺乳動物潛水反射反應」劇團(MDR)的藝術暨研究總監達倫.多奈爾,與一群因該團製作《兒童美髮師》而結緣的青少年合作,他們以「多倫多之子」的非正式名稱,和劇團共同創作了十數個大大小小的計畫,十年下來,MDR甚至宣布將在二○二五年將劇團交棒給這群「多倫多之子」,對MDR來說,這個「接班人計畫」背後的長遠心機,其實是要替多倫多的藝文圈培養接班人。而這十年的經驗,也陸續擴散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