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思妮(圖中身著藍衣者)參與《亞洲重新測量計畫》於曼谷田調現場。(劉郁岑 攝 温思妮 提供)
焦點專題 Focus 移動、連結、共構──給未來劇場的備忘錄 藝術家的移動日誌

温思妮:從沒有經驗所造成的「痛」與「錯」開始

如果說跨國合作對我有什麼意義,那就是讓我更清楚「自己是誰」。

挑戰西方,跨國製作,是件能快速的事情?

我的第一個國際劇場交流經驗,是2007年因歐丁劇場導演尤金諾.芭芭(Eugenio Barba)來江之翠劇場開工作坊,我因此參加了團員徵選。當時團長周逸昌說:「若有心參與演出的人,請努力練習南管梨園身段與我們的表演身體訓練課程。」老實說,我最初只是被「國際劇場大師」的名氣吸引,並不理解周老師為何堅持尋找「亞洲的身體」,而劇團邀請印尼舞蹈家Mugiyono Kasido、Siti Sutiyah、Bambang Besur來教授工作坊時,我則驚嘆為什麼亞洲有那麼厲害的劇場我卻不知道?當我看到尤金諾.芭芭恣意拆解梨園的身體和語言時,我有一種非常強烈的直覺「這哪裡不對勁」——現在我知道這叫東方主義與文化挪用。但我很快就把這些疑惑先拋在腦後,前往「進步的」德國學劇場。

我在德國的每一次校內校外演出算是跨國合作或文化交流嗎?我想不是。

《弄臣》透視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演出評論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