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麥塔納
-
特別企畫 Feature 西洋音樂史中的藝術家身影
身障音樂家,後來怎麼了?
翻開西方古典音樂歷史,可看到多位知名作曲家也同時是生命鬥士,在對抗病痛與身體不便下維持創作動能,如作曲家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史麥塔納(Bedrich Smetana,1824-1884)的聽覺受損,因眼疾而手術失敗、進而失明的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當作為音樂創作中雙向接收刺激的關鍵途徑的「視」與「聽」受到病痛侵襲瓦解,他們如何面對這樣的生命習題?儘管無法改變人生軌道,與之共存是僅存的正面力量,透過音樂創作記錄自我內心歷程,成就了作品內涵,更強化藝術創造的價值與重量。
-
專欄 Columns
「高堡」與史麥塔納
從一九四六年開始的「布拉格之春音樂節」,每年開鑼的時間都是在五月十二日,這天正是史麥塔納逝世的日子。音樂會的第一首樂曲從一九四六年以來,一定就是史麥塔納《我的祖國》中的〈高堡〉!
-
編輯室
飛行的計畫
猶記去年文建會策劃的「世界戲劇展」,由俄國的高爾基劇團以奧斯托洛夫斯基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揭開序幕,首次讓台灣的戲迷們一睹了這個著名劇團的丰采及原味的俄國戲劇。今月,對俄羅斯文化乃至世界戲劇具有深遠影響的莫斯科藝術劇院亦將爲台灣的戲迷們帶來正宗的契訶夫鉅作《海鷗》。上世紀末,《海鷗》也就是在這個劇院起飛贏得了舉世的矚目。如今,遠渡重洋而來,拉近的不只是時空的距離,更是對北國文化的親切感。 本期的特別企畫單元,我們將爲讀者介紹俄國劇場的兩大巨擘,從莫斯科藝術劇院的創建人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談起,介紹史氏所發展,亦是影響目前劇場甚鉅的表演體系,及深入契訶夫《海鷗》中的角色刻劃,並且帶領讀者至海鷗飛處,一覽莫斯科這座具悠久戲劇歷史城市的劇院,希望能乘著道次海鷗的翅膀爲讀者做一次詳盡的俄國戲劇巡禮。 沿著飛行的路線,我們進入了音樂的時空中,十九世紀下半葉,民族主義歷經了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所謂的民族音樂不再只是德國傳統下的異國風情點綴,在俄國、捷克,經由一批音樂家的努力找到了新的民族創作語彙,而今年適逢這些「民族音雄」們──林姆斯基150歲冥誕、史麥塔納70歲、德弗乍克90歲,及楊納傑克140歲,在此我們爲他們立碑紀念。 《表演藝術》經過了一年多來努力的飛行,希望能在每一段新的里程中有一個新的航向目標,在狗年中,計劃陸續推出的新單元裡,將邀請、介紹「非職業」表演者出場,與我們分享不同的欣賞經驗,以讓藝術的空間更爲寬廣,不同的思緒能在此飛翔,不同的情感能在此交流。 林靜芸
-
里程碑 Milestone
捷克三傑──史麥塔納、德弗札克、楊納傑克
今年適逢史麥塔納170年冥誕,德弗札克逝世90周年,楊納傑克140年冥誕,透過本文與即將登場的「布拉格之春」專題講座及音樂會,揭示捷克三傑在音樂內涵上的民族獨立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