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寶德
-
藝@書
對「美」的深刻探索 —《談美感》
對「美」的深刻探索 《談美感》 漢寶德著 聯經出版 「美與創造是兩回事。」「美不是階級的產物。」「內在美就是人文內涵。」「不論是屬靈的藝術,自美感通向生命的領悟;或屬肉的歡樂,自快感通向心神的舒暢,都可以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漢寶德探索美感,從美與生命的體悟、美育教育與政策的問題、尋找美的各種途徑、到美與人文內涵的關連等架構,切入美的諸種層面。包含了社會歷史評述,中西文化比較,從極簡、質感、宗教藝術等發掘美感,知識性與思辯性兼具。漢寶德說:「視覺美的養成之所以困難,正是因為我們無法把美從醜中獨立出來,沒有機會看到經典的美質,是無法養成審美的習慣的。因為習慣的養成,要多看好東西才成。」此言指向全民美育、公民美學的推動責任與方向,正可供有心者集思廣益。(周倩漪) 讓你忍不住想拿筆畫起來 《水彩畫家私傳筆記》 Gordon Mackenzie著 蔣豐維譯 積木文化出版 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的Gordon MacKenzie,早先於安大略藝術學院接受正統藝術教育,曾嘗試使用各種媒材創作,直到一九七○年以水彩作畫,才找到能捕捉自然靜謐飄逸美的途徑,其作品充分反映與大自然的情感共鳴。全書以真實作品和手繪插圖交互解說,從用具篇、技法篇到構圖篇,除了常用的色彩淡化、濕畫法、層疊法、遮蓋法外,還教你如何運用各式焦點,安排視覺元素。作者的創作態度毫不設限,廣用水彩以外的用具,例如油畫專用的調色刀、DIY的調色盤和畫棍、海綿、牙刷、噴霧器等,他說,任何地方都可能找得到畫水彩的用具。這些私傳法寶,讓人不禁想動手作畫。「水彩結合的鮮活氣氛與精緻透明感令人氣象一新。儘管取材於自然,我所感興趣的,卻始終在於捕捉一種經驗的本質,而非重現一個特定場景而已。」這段深入心坎的作者觀感,道出水彩畫的獨具特色。(周倩漪) 阿莫多瓦的「阿莫多瓦式」透明自白<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歡慶20 兩廳院二十歲了!
青春正盛的兩廳院,如何立足亞洲,放眼國際? 本刊特別專訪藝術總監平珩,並深入探討大陸、新加坡劇院現況 為讀者帶來第一手觀察,剖析兩廳院在亞洲劇院中的競爭優勢 二十年來,百萬觀眾見證了無數場表演的感動 這台前台下,幕前幕後,各自精采 且讓藝術家朱宗慶、賴聲川、漢寶德、雷驤告訴你,他們與兩廳院的共同回憶 歡慶二十,兩廳院為觀眾帶來與世界同步的藝術能量 莫努虛金、菲利普.格拉斯、鈴木忠志、碧娜鮑許等大師,齊聚兩廳院。 本刊嚴選今年度十大重頭戲,要你好看! 乘載著文化藝術的夢想,領著表演環境向前翱翔 如果兩廳院的過去,你還來不及參與,現在,你可以更靠近它一點!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當我遇上兩廳院
漢寶德:這是一個時代的印記
從一片空地、競圖過程、到實體落成驗收──這是我認識的兩廳院;與一般觀眾經由視聽累積的經驗,相當不同。 那天,我人在前往美國的飛機上,攤開《中央日報》,第一版,刊登了中正文化中心的競圖辦法;其中一項條件寫,需有設計音樂廳、戲劇院的相關經驗。我看了很生氣,馬上寫起投書,下飛機就投郵。因為這在當時,等於排除絕大多數國人設計師,幾乎只能找外國人了! 在當時的想像中,作為首都一個重要的文化中心,該是相當「現代化」的建築。後來,在多為國人搭配外國設計師合作參加的競圖作品中,也多是現代風格設計。然而,作為紀念性建築,蔣夫人希望看到的,是宮殿式建築──於是,她找了當時已完成中正紀念堂草圖的楊卓成,以同樣的傳統形式設計、參賽。有別於當時大家「為現代建築出力」的期望,評審(已退休的麻省理工建築學院院長)評圖時,看上這唯一一件中國式設計裡,獨樹一格的地方特色──便出現了這可說是「皆大歡喜」的成果。 當然,受限於宮殿式建築外觀︰保守的大屋頂、基石的高度兩廳院,就現代劇場使用的功能性而言,的確不方便。當時歐洲的舞台、音響國際級專家前來,也必須在定好的外殼下,去設計內部,難免有所局限。對兩廳院來說,因為外觀,內部設施也很難改善、更新;想辦法提升設備的同時,保存、修復(比如說,換瓦工程)也很費工。 站在當年看,二十世紀還蓋這樣的劇場,有點可惜。然而,如果真走現代風,今天看,也不過癮。現在想想,站在全民的、台北市的角度,這老先生的選擇,還是有點智慧──就一般民眾的公共活動來說,它的確是個富麗堂皇、像樣的城市空間;連大陸觀光客來,也要去走一走。 建築是時代的記憶;尤其備受政治氛圍影響,這點兩岸還滿相似。當然,時代不同了。現在,各國追求的,都是最前衛的建築形式;像是大陸、新加坡的表演場地,也都以最新建築結構完成。然而,他們沒有過去舊的、過渡時期的建築;相較之下,我們比較有一點歷史感,可以追求在一個城市空間中,傳統和前衛的對比並存。像是巴黎,有十九世紀,也有二十世紀的歌劇院;就算座位小,視野差,仍然存在一種吸引人的「古典」氣氛,值得去「體驗」。 紀錄整理|朱安如 特約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