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顏童語
-
特別企畫 Feature
童顏童語
「演技靑澀」是人生第一幕的劇評。一幀幀劇照爲證──沒有訓練過的表情沒有學習過的身段──可是,那卻是一場純我的眞情演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是一輩子的興趣──陳國慈
從小,她就很淸楚自己的下一步要如何跨去。 陳國慈的成長背景有不同的地區文化組合,父親是緬甸華僑,母親是新加坡華僑,而她則因爲父親被派任駐香港領事,在香港出生,接受敎育直到高中畢業,前往英國攻讀法律。爾後旅居美國、新加坡等地,最後終於在台灣落腳。對她而言,香港匯集了種種鄕情,台灣則是事業與家庭生活的起點。 在幼小心靈裡,陳國慈的父母對子女的管敎甚爲嚴格,那時候家裡的小孩要滿十歲才能與長輩同桌共餐,「上大桌」的這一天對小孩而言是令人期待、興奮而且愼重的大事。上了桌還有得留意的:父親未到不能開飯,每盤菜都得由父親「啓用」後,其他人才能取菜。陳家父母對小孩們一視同仁,強調公平和紀律,這大概就是她日後專業律師性格的萌芽吧。 然而,「律師」並不是這小女孩的第一志願,更精準的答案其實是「音樂家」。陳國慈從小就習琴,陸續通過八級鋼琴檢定考試,十六歲時取得鋼琴敎學執照,已經是一位小老師了。這時候已屆高中畢業,她認眞地剖析自己在演奏方面的能力極限,捨去獨奏家的音樂生涯,而選擇聲樂或器樂的鋼琴伴奏爲進修方向,隨即順利申請到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就讀。就在歡喜之際,父親卻極力反對,他所認知的鋼琴家除了在舞台上抛頭露臉,就是窩在家裡敎學,是個「沒有前途」的行業;同時陳國慈也爲競爭激烈的香港大學所錄取,當然父親說什麼也不讓寶貝女兒去英國唸音樂。這時候陳國慈發現大事不妙,原來她心裡更強烈的欲望是「出國」,窮極應變之下,她快速申請到英國法學院攻讀法學的機會,說服父親,就此踏上法律這條遙遙路途。還記得搭機到倫敦兄姊的住處時,一進門,一架全新的鋼琴隨即映入眼簾,這是父親特別叮嚀兄姊爲她租借的,想來是要彌補小女兒不能進修音樂的遺憾吧。那一幕陳國慈久久不能忘情。 從二十歲擔任律師,二十八年來未曾輟斷;今年接下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的重擔,算是多年律師生涯的第一次改行,或許說是工作的對象、環境改變,投入這個不算陌生的藝文界,她希望秉持一貫的專業與正義,成爲藝文朋友的最佳護「法」使者。 兼具理性與感性的特質,陳國慈將兩種生活態度做了非常淸楚的分野。在工作上,她堅持專業與紀律;在私下生活,她率性、直覺且感性。對於父親,她一直心存感激,十六歲時父親的堅持,使得她多年來在法律的領域中,找到和自己個性相契合的理性和邏輯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蝴蝶牌口琴的悠悠時光──朱宗慶
朱宗慶現在回想起來,他的第一把樂器是小學四、五年級時買的蝴蝶牌口琴,伴隨他吹過懵懂年少時光。 五〇年代的台灣鄕下,沒有沈重的課業壓力,下了學便呼朋引伴的到處玩耍。家中做小生意的朱宗慶,興緻勃勃的跟著家中務農的同學去割稻,手掌割下一塊肉,至今疤痕猶在。灌蟋蟀、打彈珠、烤地瓜,比賽跑田埂、爬樹、甚至相偕到河邊大石頭上比賽跳水姿勢,幼時的朱宗慶是貼著大自然成長的。 沒有。沒有想過會走上音樂之路,儘管從小就在濃濃的音樂風中成長。小時的朱宗慶喜歡玩鼓,一振一振的,像心跳,叔叔喜歡吹口琴、叔公拉得一手好胡琴,咿啞啞地唱著,聽進幼年朱宗慶的耳裡、印在心裡。 第一志願是要當老師、朱宗慶說,像所有坐在台下仰望老師的小臉,老師是崇高的象徵;後來的推廣工作,也算心願的實現。 也曾想過成爲一名籃球國手、但終究沒成,倒是自小涓滴累積的音樂種子開始萌芽。 初一開始學鋼琴,後來加入學校管樂隊、當上隊長,吹打拉樣樣來,最崇拜的是電視台的樂隊、擦得亮閃閃的樂器,音符從一鼓一鼓的嘴中流洩出來。初中畢業、對未來正茫然,學姊一句話改變了他的未來。學姊說:你會這麼多樂器,怎麼沒想過正式去學音樂,從理論打根基?想想,便進了國立藝專管樂科,專心一意的學起音樂來。 從吹著最拿手的口琴招牌曲〈高山靑〉、〈虹彩妹妹〉的小男生到今日國內打擊樂龍頭的朱宗慶笑說,現在最流行的早不是〈高山靑〉和〈虹彩妹妹〉,而是〈虎姑婆〉,但他的音樂故事仍不斷地在上演著。 (本刊編輯 錢麗安採訪整理)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與母親的紗巾漫舞──劉鳳學
兒歌、母親的紗巾和漫天的風沙,好像是最早闖入我舞蹈世界的粒子。 大陸北方春季多雨,經常由蒙古高原吹來大風夾雜著黃沙。當地婦女們用以抵擋漫天風沙的武器卻是五顏六色繡著各式花樣的紗巾。每當漫天風沙時,婦女們就用一條長長的紗巾將臉部及頭整個包起來,紗巾兩端披在肩上隨風而舞。這種景象和造型在當時可能很吸引我,於是母親的紗巾變成了我童年時百寶箱中的貴客。這些貴客每天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百寶箱中上演不同的舞碼。記得當我唱著「雲兒飄,星兒搖搖」──黎錦暉所作的兒歌時,母親黃色紗巾幻化爲我的翅膀,黑紗巾是巫婆的舞衣,銀色巾是一條會騰空駕霧,上天下海的龍,淺藍紗巾代表無邊際的海岸,白紗巾是和姐姐作戰時的武器,咖啡色的紗巾象徵巫婆作法吹起的飛砂、走石,紅色的紗巾在百寶箱中築起了小小洞房。今天的舞碼是巫婆披著黑紗巾,騎在銀色的龍背上,漫游在藍色的海洋中。明天也許巫婆披起咖啡色的舞衣,手持白紗巾,昻首挺胸戰鬥在漫天的風沙中。後天,大後天,當巫婆表演得太累了,就悄悄地遁回她那紅色的百寶箱中繼續不斷地構思下一齣,再下齣,再再下一齣舞夢。 文字|劉鳳學 新古典舞團藝術總監
-
特別企畫 Feature
星夢飛舞──羅曼菲
小時候在羅東時,由於同一村的女孩都去附近陳玉菁老師的舞蹈社學舞,於是媽媽也很自然地把我送去。 記憶裡,舞蹈敎室就在老師家,一個地上鋪有甘蔗板,牆上裝有扶把的空間。上課前,老師都會給我們喝牛奶,據說對身體的柔軟度有益。而上課時,老師的母親也會在旁擔任「助敎」,扶正學生們的姿勢。學習氣氛非常溫馨,所以,雖然當時不想成爲舞蹈家,也在舞蹈社學到小學畢業。 學舞的經驗中,最有趣的莫過於參加民族舞蹈比賽或康樂隊的演出。由於經常需坐車到台北等地表演,而且都會在外地過夜,於是老師就會帶我們順便到兒童樂園遊玩,所以火車離開台北時,就是我最傷心的時刻。 其實小時候學舞完全是一種「好玩」與「虛榮」的心理。早早就開始穿硬鞋,去上舞蹈課時還故意用網狀的帶子單獨拎著它,深怕別人看不見;媽媽也是心存女兒以後可以開舞蹈社授課,自己便在一旁擔任「助敎」的夢想。童年的記憶,就是在這位曾是舞蹈前輩李淑芬的弟子,後來又到韓國留學的陳老師家,跳著西班牙舞、孔雀舞、芭蕾、民族舞的日子裡度過。 (本刊編輯 林亞婷/採訪整理)
-
特別企畫 Feature
紅著長大的安安──楊麗花
四歲開始在歌仔戲野台上跑龍套,還沒什麼名氣;七歲跟媽媽同台演《安安趕雞》,嘿,小生小旦閃閃去,紅起一個小安安,阿公阿媽,爸爸媽媽,大小囡仔都是來看小安安的。 安安上小學,可是心還是出牆在野台上。第一次挑樑演《陸文龍》就更紅、更亮了,這時安安已長大──十六歲,阿公阿媽、大人小孩都是來看舞台上的俊扮小生楊麗花。 安安怎樣紅起來的,不明白;楊麗花的迷倒大眾,是她寒寒暑暑、風風雨雨的努力追求、堅持得來的── 幼小時候很淸楚的一個心願,一直當頭明亮:「我從小跟媽媽在戲班裡過生活,媽媽在台上演戲時,我就在台前看。媽媽是扮『小生』的,不論演什麼,都有一種和台下很不一樣的神采,我常常看入迷,就想,將來長大,我一定要像娘一樣演『小生』。」 (本刊編輯 胡惠禎)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不愛唸書,愛上台──王海玲
七歲時吵著要學芭蕾,很耐性、很堅持的學了八個月。第一次要上台跳芭蕾了,興奮得不得了,可惜,病了,不能梳起巴巴頭上台舉手踮腳,芭蕾劃了個句點,河南梆子卻將她帶上舞台,年復一年,長演不歇,興緻也愈演愈熾。 這一生的路,這一生的表演能量,都來自小小時候就萌生、就洶洶湧湧的表演欲,「我不愛唸書,從小就羨慕人家在台上表演。」學芭蕾爲了上台,學河南梆子也爲了能上台表演,多苦都不怕,注定了她要成爲一個舞台上的表演藝術家。 她是前飛馬豫劇隊、現國光豫劇隊的當家台柱──王海玲。也是台灣本土培養的第一代豫劇傳薪者。 (本刊編輯 胡惠禎)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天堂中成長的天使──賴英里
賴英里的童年,是在天堂中度過的。 媽媽是日本人,將家中打點的井然有序,對賴英里兄妹也照顧的無微不至。賴英里語氣輕緩的說,我的童年大約抵能用「無憂無慮、幸福快樂」來形容。 八歲那年,小女孩聽到隔壁鄰家傳來輕柔琴聲,仰著小臉央求媽媽也要學,開始端坐鋼琴上叮咚叮咚的練習起來。小學四年級,小女孩立下二大志願,一是要當音樂家,二是畫家,進了光仁中學音樂班後,離音樂就更近了。初一時,學校規定要修二項樂器、媽媽建樂小女兒學長笛,長笛細細亮亮的,小女孩一見就喜歡上了,拿在手中吹呀吹呀的就是一輩子。 挫折?一是剛進光仁,學校規定要住校,不習慣沒媽媽的日子,哭了一個多月才認了,安心住下來。再則就是求學太順了,當時學校沒幾個人學長笛,不管考試或比賽拿第一名是家常便飯,一直到了國立藝專,交換學生到加拿大去唸書才嚇了一大跳,覺得自己像井底之蛙,讓賴英里重新調整心態,對往後的學習有關鍵性影響。 畫畫呢?已有小女兒的賴英里笑了,其實當時祇是喜歡,並沒受過什麼專業訓練,現在也很少有機會畫畫。畫畫就像寫在氣球上的心願,隨風飄遠了。 (本刊編輯 錢麗安採訪整理)
-
特別企畫 Feature
吿別棒球夢──李國修
大體上,語言能力發達,腦中總是充滿奇思異想的人,身形不會太高大,李國修的靑春期身材發育,正是這個寫照。 李國修是道地的台北人,家在中華商場八棟二樓,西門國小畢業後,很幸運的碰上國民義務敎育延長爲九年,因此他光榮的當上南門國中第一屆學生。 那個年代,電視剛在台灣普及沒幾年,在鄰居家貪婪看電視的結果,瘦小的他,國中一年級便已戴上近視眼鏡,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對棒球的癡迷熱愛。 少棒風行,台灣代表隊的小將們叱咜威廉波特棒球場,國內差不多年紀的孩子們,無一不像模像樣的在學校操場一隅,或是住家附近的巷道裡,打上一場又一場轟轟烈烈的棒球賽。 李國修和附近鄰居的小孩自組球隊,以報紙折疊成手套、一根方形的細木棍爲棒球,就這樣「創團維艱」、蓽路籃褸的挑戰台北小南門一帶其他「強敵」。 有理想,有抱負,再加上實戰經驗,李國修添購了第一件正式的棒球器材──捕手手套。他向家裡誆騙要買參考書,然後借了同學的書回家交差,買書錢則換成了炫人的手套。 由於棒球球小,棍子又細,再加上視力不佳,打擊方面李國修沒得表現,但是捕手位置可不同了,他因爲身小靈活,特別擅長跳起來接暴投(草莽球隊中暴投比率往往偏高),捕手除了他不做第二人想。 他認眞配球、做暗號,搖頭、點頭,在胯間比劃一代表直球,二代表上飄球三年下來和投手之間培養了堅不可破的默契,然而各種暗號始終都只是一種佯裝作勢,投手投球全憑天意,捕手接球全憑感覺。 迫使李國修吿別球壇的那場比賽,終於在國三上學期的某一天發生。他們一如已往和友隊在女師專操場進行友誼賽,一局上,李國修的球隊先守,兩好球之後,第三球飛來,高大的打擊者擊出一支擦棒球,挨打的小球狠狠的撞上了李國修的右眉上方,當下他只覺得天旋地轉,差一點不醒人事。 捕手退場,在場邊思考著棒球生涯的點點滴滴往事,劇痛和暈眩,提醒了他往後還有大半輩子要過,首先他必須愛惜生命和保護頭腦,他第一次驚覺到癡愛棒球,可能會要了他的性命! 按照李國修的執著個性,如果不是當初那一球,有百分之八十的可能性他會無怨無悔的走上棒球之路,他估計自己在體壇上還有十年的發展性。 棒球的團隊精神、求勝心與責任感、競爭與默契,使他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粒不安的種子──王墨林
王墨林在台南、嘉義一帶度過他的童年,父親是奉公守法的小公務員,母親是不識字的山東大娘,家屋是日式房子,公家宿舍,就在台南監獄正對面。 他排行老大,下面還有兩個妹妹,母親常年做些手頭活兒、滷豆腐干賣,做手帕女工之類的工作以貼補家用,例行的家事就落在老大王墨林的身上。 他記得個子還不夠高,就坐在水槽上工作,所以他總得負責洗碗。他記得自己常推著抹布擦榻榻米,所以他愛勞動的姿勢;他記得隔壁本省阿婆炸丸子的油香,所以他最愛台灣小吃。 黯淡無光的小學初中生活,在王墨林口中有趣的事情不外乎:一次又一次在課堂上背不出課文,回家功課總是罰抄課文;再要不然就是他惡意說台語遭同學檢舉,下了課找同學幹架,寡不敵衆,徒遭一頓海K,外加「死豬仔」、「罐頭仔」(台語發音)的渾號。 僅是小學就換了三次學校,老師不准他參加補習,擺明了「放牛吃靑草」,多出來的時間,他看小說:《約翰克里斯朶夫》;他看免費電影,電影院快散場時事先打開門,他就看十分鐘的結尾部分。他在家院裡高來低去,爬上屋頂摘蓮霧、芒果,或者爬進屋子下的通風孔,老母雞總是把蛋下在那兒,他就躺在那裡嗅著屋底溢出來的霉味,極陰潮,平衡了生猛幽微的一顆心。 除了打架、翹課,王墨林也偷竊,他偷附近粉筆工廠的曬粉筆,偷台糖蔗廠的白甘蔗,偷媽媽在家裡四處藏著的私房錢,有一次他母親不尋常的縫被子,一邊揚言:縫被子是爲了把他送到感化院去,他模糊記得自己好像流了淚,決定改過。 王墨林對監獄並不陌生,他認識幾位在監獄執事的叔伯,特准他可以去監獄玩,那裡有同樣的霉濕味,犯人一個個剃了大光頭,他們對小朋友說故事,亦眞亦假,所以「身體氣象館」探討人和人的關係,光頭形象是一個基礎。 王墨林從紀德的書中找到了一句貼切的形容:「我是一粒不安的種子。」他從小就知道自己和別人不一樣,但不知道是那裡不一樣,因此他以冥頑惡行來逃避制式化。 在他的生命基調中從來就沒有「有一天他突然醒悟」,由少而壯,從靑到老,他一直都感到:如果不按照大家的遊戲規則去玩,就沒得玩!可是分明是個體的生命發展過程,豈能如此? 一粒不安的種子,就這樣在胚衣裡鼓動著不安的節奏,也敎別人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