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品牌

相關文章 3 篇
  • 打著「跨界文學」名號,《青絲劍》幕後製作和行銷方法已漸成模式。
    新銳藝評 Review

    品牌加持效益?

    一心製作新戲愈見求變企圖,嶄新處不只劇本,連製作團隊也是,近幾年愈加採行歌仔戲與文學、現代劇場、崑劇、京劇、流行音樂工作者「異業合作」,透過該領域名人「品牌」的號召,帶來戲曲圈外的觀眾;其外來背景又活絡劇團創作思考與促長演員技藝,都是好的刺激。只是,名人效益是否符合每齣戲的方向,以及如何鞏固劇團本身雙小生和武打見長的「品牌」,猶有嘗試空間。

    文字|陳韻妃、一心戲劇團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 引進國外、尤其是歐洲節目,成本因匯率、船運等費用上漲而提升,但像兩廳院基於推廣,仍維持原票價水準。圖為今年將訪台的里昂芭蕾舞團作品《
    特別企畫 Feature

    紀事二:不景氣,票價不跌反升? 表演藝術高票價時代來臨了嗎?

    M型消費趨勢蔓延到表演藝術界!藝文多金族的崛起,間接帶動藝文表演的定價向上攀高的趨勢。不過,對於預算有限的觀眾而言,可運用的金錢變少,節目選擇性更多元,市場更加分眾化,卻是不得不正視的市場態勢。如何深耕品牌,走入分眾市場,培養高忠誠度的消費族群,正是每個表演團體經營者必須思考的課題。

    文字|廖俊逞、Gérard Amsellem
    第181期 / 2008年01月號
  • 兩廳院藝文廣場上觀看廳內演出戶外轉播的觀眾
    兩廳院20週年特別企畫Feature

    看看英國 想想自己 台灣表演藝術品牌的觀察與思考

    談品牌應要有形象與內涵的一致性,如果政府關心台灣表演藝術品牌,應該要問台灣的品牌是什麼?要用多少投資去維護這個土壤裡南來北往的歷史、東西融合的文化養分,要用多少投資來反映台灣的鼓勵創新與冒險,好讓一代一代的藝術家在其間得以思考反芻,讓表演藝術是在台灣人文化生活的核心裡,而不是在消費市場的邊陲裡。

    文字|盧健英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