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跡
-
澳門
嬰幼兒藝術節「Cute Fest」將登場 澳門兒童劇場更趨近以兒童為中心
緊接官方主辦的「第二屆澳門國際兒童節」之後,由「大老鼠兒童戲劇團」舉辦、澳門嬰幼兒藝術創新網絡協會協辦的「Cute Fest」嬰幼兒藝術節,將於9月4日至14日舉行,來自澳門、新加坡、澳洲、波蘭等地的嬰幼兒劇場團體、導師將在澳門密集舉行演出、講座及工作坊。該藝術節延伸自「大老鼠」自2020年底開展之「推廣及發展嬰幼兒劇場計畫」,原預計於2023年舉行,由於疫情及政府資助條例的限制,延至今年發生。主辦單位除推出本地創作的《親親.媽咪.大Tummy》外,也邀請了波蘭亞杜飛劇團的幼兒音樂劇場《紙先生Satie》及新加坡The Artground的嬰幼兒舞蹈劇場《跳進繽紛畫室》到澳門演出。此外亦將舉辦多場分別為家長、幼教工作者和劇場工作者而設的分享講座及工作坊,雖然首次舉辦但已具相當規模及國際化,也是澳門各個民辦藝術節、戲劇節中,唯一以兒童、嬰幼兒為對象的。
-
澳門
大環境推升營運壓力,非制式劇場另闢蹊徑
7、8、9月本為澳門劇場演出的旺季,每週均有多個演出上演,可是今年進入暑假期間,不論官辦或民辦劇場演出都頻頻傳出票房銷售不佳的狀況。 疫情後澳門觀光旅客持續回升,政府統計局公布:今年第二季入境澳門旅客按年增加17.1%至7,844,226人次,旅客平均逗留時間維持在1.2日,仍以不過夜旅客占多數;當季隨團入境旅客上升84.2%至463,932人次。一到假期,觀光景點上仍是人頭滿滿的打卡旅客,可是同時卻出現社區裡的中、小型商舖關門潮,「北上消費」與「留澳消費」成為澳門官民熱門的辯題。今年4月澳門行政長官賀一誠更在立法會上呼籲市民「有一餐留喺澳門食(留一餐在澳門吃),不要三餐全部都北上。」
-
新銳藝評 Review
後疫情時代的「劇場─電影」 跟著《安娜與蘇珊》反思媒介形式
有趣的是,觀眾在網路上和窮劇場位址「壹玖」現場的(投影)螢幕前,都只能觀賞作品一次,準時開演,同場次不重播。暫不論影像鏡框的存在,若只看一次,似乎頗得劇場「不可重複性」之要領;若參與其他場次,又會因為影像重複而感受到錄像「可重複性」之本質。看戲也是觀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