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物談》宣傳圖。(石頭公社 提供)
澳門

大環境推升營運壓力,非制式劇場另闢蹊徑

7、8、9月本為澳門劇場演出的旺季,每週均有多個演出上演,可是今年進入暑假期間,不論官辦或民辦劇場演出都頻頻傳出票房銷售不佳的狀況。

疫情後澳門觀光旅客持續回升,政府統計局公布:今年第二季入境澳門旅客按年增加17.1%至7,844,226人次,旅客平均逗留時間維持在1.2日,仍以不過夜旅客占多數;當季隨團入境旅客上升84.2%至463,932人次。一到假期,觀光景點上仍是人頭滿滿的打卡旅客,可是同時卻出現社區裡的中、小型商舖關門潮,「北上消費」與「留澳消費」成為澳門官民熱門的辯題。今年4月澳門行政長官賀一誠更在立法會上呼籲市民「有一餐留喺澳門食(留一餐在澳門吃),不要三餐全部都北上。」

《咖哩骨遊記2024.自助遊》主視覺。(足跡 提供)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澳門往返中國內地極為便捷,低消費、多元的吃喝玩樂,對澳門年輕人、家庭來說,實在是極具吸引力。在這種大環境下,本來已屬小眾的表演藝術當然也受到一定衝擊,假日留澳消費的本地觀眾少了,來澳旅客也以單日逗留為主,而因語言問題也不易爭取觀眾留在澳門觀劇。加上去年舊法院黑盒劇場、海事工房等社區中的演出場地不再開放給民間團隊使用,演出場地集中在澳門文化中心裡,而文化中心既要製作自己策劃和製作的節目,即使有4個不同大小演出空間,卻只能釋出有限的檔期,使本地劇團的演出集中在同一時段舉行,互相爭奪觀眾。賣點十足,以周星馳電影片段進行短打、重構,強調笑料豐富、集體記憶的《史提芬周》,劇團負責人亦表示,票房只及去年同期演出的一半,即使用功做更多行銷活動、聯乘優惠,入座率仍不理想。

夏佑體驗廣告圖片
破藝術工作室以參與性、移動式劇場作品備受矚目,圖為該團《我想行開下》劇照。(破藝術工作室 提供)

官方場地如等待果陀,有25年歷史的民辦小劇場——曉角實驗室重新成為熱門演出場地,每場最多60位觀眾的工廈小劇場,一整個夏天上演著本地原創新作、青少年學生的集體創作,每場觀眾較少,但各有捧場客,場面看起來也較熱鬧,彷彿回到10多年前小劇場的盛況。另一令人注目的現象是在制式化以外,觀眾量稀少至每場1到5人,場次卻有20多至不限的非常規空間演出。石頭公社的《集物誌》導演莫倩婷聯合移居德國的劇場設計師聶雯婷,創作「小敘事之造神計畫」《集物談》,以一位演員對一個觀眾的表演方式,輕談個人與物件之間的告別,給觀眾獨家又私密的體驗,10月11到20日於牛房倉庫連開20多場,並同時於此期舉行同一主題的延伸展覽。足跡「演書節」亦於10月25日到11月3日推出《咖哩骨遊記2024.自助遊》,觀眾需下載指定手機應用程式,跟著語音與地圖於城市漫遊,在語音導覽的指引與介紹中,觀眾將扮演外地旅客,暗訪矮人國消失了的劇院,昔日劇人的公共生活。在這10天內,觀眾可以自己安排出行日期和時間,獨自漫遊,並可重覆出行,每一分鐘都可能有人在參與演出。而以參與性、移動式劇場《藝術外賣》、《我想行開下》等劇受到矚目的新力軍「破藝術工作室」,導演梁順裕全新互動式演出《低人工夢工厂》(低薪夢工廠)亦將以一對一或一對二,1天10多場的表演模式,於11月以孵化項目身分進軍深圳蛇口戲劇節「新空間演藝」計畫,令人期待。

即使外在環境對劇場生態發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壓力,比起過去10年的發展稍不順遂,可也是個好時機去回看、重探澳門劇場自身的生長形態,以及應有的、合身的發展模式,尋找新的突圍策略。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4/10/20 ~ 2025/01/20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