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樂園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邀請青少年共創 打造博物館未來(上)
「洪堡進行中」(Humboldting!)是柏林當紅博物館「洪堡論壇」(Humboldt Forum)(註1)於2021年開始進行的5年計畫,配合柏林當地中學的學校行程,每半年邀請一組藝術家或團隊來和同一群30位中學生合作進行創造性藝術活動,在每年2月與6月底前後公開呈現。此計畫由洪堡論壇節目與活動部門發起,該部門策展人尼克爾(Julia Nickel)邀請曾來台展演的「哺乳動物潛水反射反應」劇團(Mammalian Diving Reflex)藝術暨研究總監多奈爾(Darren ODonnell)與長期合作夥伴澳洲獨立製作人佛萊明(Alice Fleming)策劃,期盼使這群家庭成員尚未成為定期博物館參觀者、來自多元背景的青少年,能因參與這個計畫讓他們與家人可以長期地與博物館產生對話與連結。 這個計畫概念受到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對美洲進行5年考察的啟發,相當程度地實踐洪堡論壇的精神:作為論壇開啟對話,深化連結,以開放動態的方式,形成新的知識系統,期盼為柏林注入新能量。如台灣策展人耿一偉在《報導者》文章(註2)中所述,位於博物館島的洪堡論壇在面對移民大量湧入的這個大都會,如何讓青年世代也能在這裡看到屬於他們祖先的文化,回應作為當代國際城市的多族群現況,是該博物館今日的重要使命。「洪堡進行中」不僅希望讓這群「青年研究員」進入博物館作為「藝術家」參與創作發展,也藉由表演藝術的高互動性,邀請其親友進入博物館,發揮「漣漪效應」,擴散計畫影響力。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邀請青少年共創 打造博物館未來(下)
實際探訪「洪堡進行中」時,學生們私下聊天表示,比起其他課程,他們很開心在這堂課上自己的意見較受到重視,不論是老師或其他藝術家都相對願意傾聽他們的想法。從活動參與過程也可以看出部分學生積極提出自己的想法,大部分也相當熱中於動手DIY的活動。但有部分學生則可能是因為青春期的害羞,或是對媒介的不熟悉等,比如挑選派對音樂,並不是他們日常生活中體驗過的活動,藝術家需要學生參與時,就相對需要更多的鼓勵和引導。 僅管團隊野心勃勃,然而新建立的大型場館和正值叛逆期的青少年,同樣具挑戰性。擁有豐沛資源人力的同時,洪堡論壇也是一個組織結構繁複的大型機器,如同其他德國文化體制,過度龐大而難以保有彈性。例如技術部門因為需要提早安排資源和人力,常在藝術家團隊還在和學生發展的過程中就必須確認技術需求,導致有些決定必須在學生參與前決定,有時也會引發學生的小小反彈。如2023年7月進行展演的「撼動計畫」,在場館的4個空間展出不同「氛圍」(vibes)的裝置展演,探索青少年眼中洪堡論壇所缺乏的氛圍。其中在2樓工作坊教室展出、已確認成為永久館藏的膠帶藝術,在創作初期由於是空間設計決定使用的材料,其中一名學生反應「雖然很有趣,但還是希望可以先獲得我們的同意。」不論是場館體制或青少年的意志,都考驗著受邀藝術家團隊的能力和經驗值。
-
戲劇
從《未來相談室》思考參與的美感經驗
在參與式劇場成為顯學的現下,於2010年開始運作的原型樂園,已是其中不可忽視的創作團隊。其創作極重視表演、空間、媒材、觀演互動的探索與實驗,以公眾參與及關係美學為主要關注,不斷引介策劃新型態展演計畫,並連結藝術創作者與常民共同創作。尤其各種在夜市、街邊、機車行、洗衣場等生活領域發生的展演,不僅在生活中發動戲劇場景、讓藝術成為探索社會的方式,更因著主動靠近人群的過程,深化人與人之間、社群與社群之間的交流可能。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小型策展、聲音、參與 21世紀以來台灣劇場的異質實踐
自一九八○年代以來,透過創作、展演、論述、政策、養成等活動,台灣的表演藝術作為一門專業、作為公共領域的形貌也漸漸浮現。然今日對公共領域的思考不再是單一、普世的,無論「劇場」或「觀眾」都不是抽象的同質整體。本文選自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將於近期公開之「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現代戲劇專題」綜覽的系列回顧,納入廿一世紀以來,走出制式舞台展演或戲劇對話模式的創作,並以「小型策展」、「聲音」與「參與」三組關鍵字出發,試圖描繪其與「現代戲劇」之互動關係,書寫其間之拉鋸、延伸、對抗,抑或是補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