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堡進行中」計畫參與學員大合照。(Stefanie Loos 攝 洪堡論壇 提供)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邀請青少年共創 打造博物館未來(上)

關於柏林「洪堡論壇」5年計畫「洪堡進行中」

「洪堡進行中」(Humboldting!)是柏林當紅博物館「洪堡論壇」(Humboldt Forum)(註1)於2021年開始進行的5年計畫,配合柏林當地中學的學校行程,每半年邀請一組藝術家或團隊來和同一群30位中學生合作進行創造性藝術活動,在每年2月與6月底前後公開呈現。此計畫由洪堡論壇節目與活動部門發起,該部門策展人尼克爾(Julia Nickel)邀請曾來台展演的「哺乳動物潛水反射反應」劇團(Mammalian Diving Reflex)藝術暨研究總監多奈爾(Darren O’Donnell)與長期合作夥伴澳洲獨立製作人佛萊明(Alice Fleming)策劃,期盼使這群家庭成員尚未成為定期博物館參觀者、來自多元背景的青少年,能因參與這個計畫讓他們與家人可以長期地與博物館產生對話與連結。

這個計畫概念受到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對美洲進行5年考察的啟發,相當程度地實踐洪堡論壇的精神:作為論壇開啟對話,深化連結,以開放動態的方式,形成新的知識系統,期盼為柏林注入新能量。如台灣策展人耿一偉在《報導者》文章(註2)中所述,位於博物館島的洪堡論壇在面對移民大量湧入的這個大都會,如何讓青年世代也能在這裡看到屬於他們祖先的文化,回應作為當代國際城市的多族群現況,是該博物館今日的重要使命。「洪堡進行中」不僅希望讓這群「青年研究員」進入博物館作為「藝術家」參與創作發展,也藉由表演藝術的高互動性,邀請其親友進入博物館,發揮「漣漪效應」,擴散計畫影響力。

由藝術家Manuel Ahnemüller帶領完成的階段展演作品《Matters of Taste》。(David von Becker 攝 洪堡論壇 提供)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與青少年建立長期關係,為藝術打造永續

這群「青年研究員」來自柏林北部緬科須區(Märkische Viertel)托瑪斯曼中學(Thomas-Mann-Gymnasium),年齡約13到15歲,多是土耳其移民二代或三代,也有部分白種人和極少數的越南裔移民後代。僅管學校看似設備齊全,擁有小型劇場和多媒體室,旁邊還有一座市立游泳池,然而緬科須區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問題區域」,居民大多為勞工階層、邊緣群體、或有移民背景的人們。這可回溯到1956年至1975年間為了營造集體生活的社群感而在此區興建的連棟建築,卻在後來成為「偽裝在美麗的社會建築理念下的貧民窟」,瀰漫著「漫漫哀傷」(註3)。社區氛圍較不緊密,造成相對嚴重的犯罪問題,使其在都市發展中更加邊緣化。

洪堡論壇教育部門一開始時與多個類似托瑪斯曼中學的學校聯繫,最終決定與這個少數開設藝術與文化課的中學合作「洪堡進行中」計畫。據洪堡論壇學術教育部策展人史塔爾(Jocelyne Stahl)表示,這所學校的教職員館方接洽時對計畫表示高度熱誠,由於計畫需要學校長期配合會增加老師和行政人員的工作量,因此校方的態度也相當關鍵。「和學校合作很常見,但要以這種模式合作到如此深入的程度非常少見。」史塔爾表示計畫初期策劃團隊就有共識,要針對這個可以稱為「焦點小組」的30位學生進行長期計畫,而非將同等資源投注在短期而大量的對象,「這比較永續…尤其是這是個社會參與計畫…要真正在人與人之間建立連結。」

廣告圖片
2023年時「撼動論壇」計畫的階段性展演現場。(Stefanie Loos 攝 洪堡論壇 提供)

長期與青少年建立關係來達到藝術文化場域的永續發展,早從10多年前就在多奈爾無心插柳的計畫中萌芽。如原型樂園負責人貢幼穎所述(註4),多奈爾透過藝術計畫,以3到5年為單位,已在德國的魯爾三年藝術節(Ruhrtriennale)和英國的LIFT倫敦國際戲劇節(LIFT Festival)獲得顯著成效,多奈爾也將帶著長期合作的「多倫多之子」(The Torontonians)團員到倫敦和魯爾,促進青少年之間跨國、跨文化的交流,這些藝術計畫都讓較為邊緣的青少年群體得以獲得關注。由於多奈爾與合作對象都將這些年輕人視為平等的協同創作夥伴,這些藝術參與經驗讓青少年們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也對自己能對世界造成怎樣的影響,有更多的想像與可能性,這種合作關係形成一種新的「社會契約」,「改變他們被合法歧視的弱勢地位」。

註:

  1. 洪堡論壇位於柏林市中心的柏林宮(Berliner Schloss)內,以亞歷山大.洪堡和威廉.洪堡兄弟命名,占地40,000平方米,接近著名的博物館島,是柏林的重要地標之一。洪堡論壇的展覽和活動豐富多樣,涵蓋了藝術、科學、歷史和文化等領域,並定期舉辦音樂會、表演、討論會和親子活動,旨在促進文化交流、學社討論及公眾參與。由於興建過程發現歷史遺跡、以維持歷史宮殿的建築外觀等而備受爭議。
  2. 以耿一偉,〈左踹倫敦右打巴黎,柏林發威了〉,《報導者》,2016年2月6日。
  3. 阿爾巴尼亞藝術家安利.薩拉(Anri Sala)以緬科須區為主題,於2005年創作錄像作品《漫漫哀傷》(Long Sorrow),曾於2016臺北雙年展展出。
  4. 貢幼穎,〈透過創意行動 培養藝術接班人〉,《PAR表演藝術》第305期,2018年5月號。

〈邀請青少年共創  打造博物館未來——關於柏林「洪堡論壇」5年計畫「洪堡進行中」(下)〉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4/09/17 ~ 2024/12/17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