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回顧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與我們一同回顧
在這個年末台灣表演藝術界最大的新聞,無非就是雲門舞集的大家長林懷民,在其新作《關於島嶼》演出前,宣布啟動退休計畫,他將以兩年的時間、逐步卸下肩上重擔,交由雲門2藝術總監鄭宗龍正式「接班」,這對成立已滿四十五年的雲門或甚至台灣的劇場界有何影響?兩年後又會有什麼新氣象?應該是值得我們後續持續觀察。 回顧今年,我們一起在劇場度過的三百六十五個日子裡,台灣的表演藝術界又有那些事讀者們不可不知?什麼現象潮流正在醞釀?又有那幾位創作者贏得大家的目光?這都是每年的十二月號,本刊要為各位讀者整理分析的重頭戲。今年如:臺灣戲曲中心正式開幕、台灣國際打擊樂大賽在台灣舉辦、文化平權的推動與實踐、熱鬧滾滾的各縣市藝術節逐漸成形、與亞洲各國交流的漸趨頻繁、以及表演藝術人才在世大運與植劇場的發光發熱、新馬戲在台灣的萌芽相信都會對未來台灣的表演藝術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在此同時,編輯部也推舉了三位在各自領域深耕努力,尤以今年更顯優異亮眼、未來極具潛力的表演藝術工作者,獻上「PAR People of the year」的肯定,他們分別是:榮獲貝西獎肯定的瑪莎.葛蘭姆舞團首席舞者簡珮如;年初成立「灣聲樂團」,不論在自己的作品、團隊的培育、選曲、演奏都聚焦台灣的音樂家李哲藝;以及今年以「植劇場」劇集與兩齣結合偶戲的舞台劇作品而廣受好評的劇作家詹傑。 此外,在本月份雜誌中,我們也邀請了三組女演員們張艾嘉與黃詠詩、黃小貓和梅若穎,與高若珊和梁皓嵐,帶著她們即將登台的作品、抽出排練與繁忙的工作空檔,一起來聊聊吧。其中,甫卸任金馬執行委員會主席,將與林奕華再度合作、回到劇場的張艾嘉,也與我們分享了她與《聊齋》的過往回憶,以及她所長年關注的題旨:關於人與家庭的那些事,那即是她想說的故事,也是她與林奕華共同思考的交集。 二○一七年即將離我們遠去,不知您是否發現,在《PAR表演藝術》雜誌創刊廿五周年的最後一個月,我們迎來了本刊的第三百期。廿五年的時光、三百本《PAR表演藝術》雜誌、三百張封面、無數的訪問、人物、演出、介紹、評論、觀察、現象、企劃,陪伴台灣的表演藝術工作者、觀眾一同走著,亦步亦趨。在十月份假台北捷運忠孝復興藝文廊舉辦的「舞台風景」經典回顧展之後,我們也怕有讀者未能親臨現場,或是意猶未竟,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17表演藝術回顧
十大現象觀察 臺灣戲曲中心正式開幕,打造戲曲未來工程 藝文界串聯發聲,僵化法規也鬆動? 跨國交流「脫歐入亞」,文化也要「新南向」? 舉辦國際級賽事,讓世界看見台灣 世大運、植劇場,表藝界跨足不同舞台 縣市藝術節慶,搶搶滾為哪樁? 實踐「文化平權」,今年全面展開? 觀演關係再翻新,拍照上傳正夯? 從街頭到劇場,在地馬戲翻出新風貌? 藝術走出場館,深入生活場域 PAR People of the year 簡珮如 李哲藝 詹傑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16表演藝術回顧
十大現象觀察 臺中國家歌劇院正式開幕,啟動中台灣藝術潮 處處華格納,台灣歌劇要起飛? 與國際導演合作,啟發台灣演員什麼思考? 「戲劇顧問」角色浮現,豐實了創作厚度? 走出台北,藝術家駐地扎根 特定場域表演,打開劇場的多樣可能 不再編導至上,「製作人」時代來臨? 邀請素人跳舞,編舞家在想什麼? 前輩大師紛凋零,傳統戲曲界展開新世代培植 身體的真實展演,是表演藝術還是行為藝術? PAR People of the year 朱宗慶 蔡博丞 劉建幗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改變的起點
對表演藝術圈來說,二○一五年是一個改變的起點。雖然國家音樂廳整修、新舞臺熄燈,造成表演場地供不應求,然而四月啟用的淡水雲門劇場,及將在明後年相繼竣工的臺中國家歌劇院、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臺灣戲曲中心、台北藝術中心,都已蓄勢待發。衛武營、臺中國家歌劇院今年相繼推出「衛武營玩藝節」、「歌劇院序曲巨人來了、巨人出沒」等活動,為場館開幕暖身,翻轉了過去表演節目集中在北部的藝文生態。 創作者面對市場的思考亦不同於以往,多位自立門戶、加入劇團經營行列的新世代導演,在創作中認真而理性地面對「觀眾」,讓藝術與商業不至於成為對立的兩端。他們或採取通俗形式與觀眾對話,或以多元議題開發觀眾可能性,甚至切入次文化議題,找到劇場的新族群。例如,由「屏風表演班」已故創辦人李國修得意門生黃致凱創立的「故事工廠」,以《明年,或者明天見》打響名號的「楊景翔演劇團」,前叛逆男子的《新社員》,均為商業劇場開啟了新的可能。 正在改變的還有製作環境。從今年起,國藝會推出「排練補助計畫」,針對新製作發表,抑或國際演出前之整備,補助經費加強製作與技術測試,提升作品完整度;台北藝術中心亦將閒置甚久的迪化溫水游泳池,轉型成為「台北試演場」,作為排練與試演空間。在補助機制的推動下,許多作品有了更充裕的預算條件,做階段性呈現。尤其牽涉複雜技術,結合科技與表演藝術的跨域作品,都能有更長時間的醞釀孵化。 就展演趨勢而言,從「超親密小戲節」開始,台南人劇團「321小戲節」、原型樂園「夜市劇場」、山東野表演坊的「夜遊」、梗劇場的《空氣人形》到原型樂園「跟著垃圾車遊台北」,紛紛打破制式的觀演關係,走出劇院,步入社區和人群。這一波策演現象,如何標誌創作者在改變既有展演形式與思維的企圖?另外,從前幾年視覺藝術家介入劇場的作品,到今年表演藝術作品走進美術館的潮流,這樣的滲透交流,又如何反映藝術家亟欲突破框架,帶給觀眾新體驗的創作型態? 按照往例,本刊在年終為讀者總結二○一五年十大值得關注的表演藝術事件和現象;同時選出二○一五年在戲劇、舞蹈和音樂領域的焦點人物:在柴科夫斯基音樂大賽奪獎的小提琴家曾宇謙,二度摘下年度人物頭銜,即將展開職業演奏家生涯的他,值得抱以熱烈期待。有「劇場女神」封號的謝盈萱,兼具演技實力與舞台魅力,挑戰角色類型多變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15表演藝術回顧
2015表演藝術回顧 十大現象觀察 場館工期延宕,「大爆發」前如何思考未來 哲人已遠,作曲家後繼可有人? 牯嶺街營運滿十年,小劇場「經典」重現為哪樁 「新文本」浪潮來襲,台灣劇場如何接招 新世代自立門戶,探索市場可能 創作先行試「錯」,不再首演即彩排 藝術策演走入社區,遍地開花與誰何干 走出原住民傳統腳步,「踏」新路 當劇場、舞蹈進入美術館,改變了什麼? 鄉民口碑力量大,臉友集氣票房旺 PAR PEOPLE OF THE YEAR 謝盈萱 林文中 曾宇謙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11表演藝術回顧
十大現象觀察 《夢想家》引燃怒火,文化議題登上政治舞台 「定目劇」定義分歧,公部門與表演團隊期待落差大 紙風車319鄉藝術工程,五年圓夢凝結民間力量 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台」開站,網路評論眾聲喧嘩 舞蹈創作平台湧現,強化策展打造明日新銳 影視娛樂影響看戲文化,劇場獨特性有待美學探索 科技藝術表演成趨勢 ,追求深化更須空間與人才 皇冠小劇場吹熄燈號,表演團隊期許多元展演場所 開發非典型劇場空間,觀演之間營造獨特體驗 原民樂舞戲風潮,現代劇場手法轉化創意傳承 PAR People of the Year 音樂史擷詠 提升應用音樂深度 惜哉壯志未酬 舞蹈鄭宗龍 成功開拓身體新語彙 《在路上》魅力席捲國內外 戲劇蔡柏璋 集編導演於一身 展現新世代劇場票房魅力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2010表演藝術回顧
1.文創產業發展新紀元 2.嘉年華般的大型慶典製作湧現 3.表演藝術與科技的對話 4.兩岸戲劇交流新局面 5.中生代導演躍上大舞台 6.小劇場的重演與加演 7.新生代創作者浮上檯面 8.以舞蹈點亮「台灣之光」 9.新型態音樂會形式方興未艾 10.本土音樂劇的春天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