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
-
CD小舖
朝鮮半島的爵士衝擊
試想時逾千年的唐朝雅樂、回族樂器與現今二十世紀的爵士樂如何發生牽扯? 關鍵在韓國的民俗樂團Samul Nori與奧地利管樂家Wolfgang Pusch-nig! 一九九〇年,首次觸及Samul Nori──直譯爲「四物玩樂」,Samul意指四件不同樂器,Nori則爲演奏之意──的錄音專輯Record of Changes(德國CMP發行),始驚覺朝鮮半島民俗樂的活力,強勁的節奏與粗獷的唱腔頗符合俗稱高麗棒子的火辣形象。該團有四位組員,其演出內容多與傳統祭典、宗敎信仰有關,旨在承繼文化習俗,但領隊的Kim Duk Soo強調組團目的不在建立古董樣板,主張民俗傳統必須面對現存環境而互動演變,以免陷於僵硬的「保存作業」;大體上,韓國的古文化與中國相爲脈承,因此對自然界亦有一套象徵天地的形式,而Samul所指的四件樂器:大鑼(ching)、小鑼(k'kwaen-gwari)即代表「天」,杖鼓(changgo)、琶鼓(buk)則代表「地」,分別由四人擊奏,伴隨肢體舞蹈和多聲部合音。 Samul Nori成立於一九七八年,正巧,遠在維也納的Wolfgang Puschnig亦於同年偕鋼琴家Mathias Regg合力創建Vienna Art Orchestra(簡稱VAO),起初兩者雖毫無瓜葛,然Pus-chnig自靑少年期即迷上亞洲音樂,並學會吹奏韓國的hojak(即中國的胡笳,由回族東傳之雙簧木管樂器)與日本的shakuhachi(尺八簫),隱約注定爾後相逢的際遇。稍長,他又盯上美國爵士樂,並鎖定即興句型極不安定的Eric Dolphy爲學習對象,由此可推想VAO積極進行反制古典形式與美學基礎的動機來源;而以自身歐陸音樂背景整合爵士樂的即興手法,Puschnig從未喪失原有基底,始終與大西洋彼岸的美國樂手維持平等互惠的共事關係;過程中,最大收獲爲結識來自費城的女歌手Linda Sharrock與貝斯奇才Jamaaladeen Tacuma(曾追隨爵士解放陣營大將Ornette Coleman旗下)。 一九八七年,Puschnig加入名爲〝Megadrums〞之跨國巡迴演奏會,終於遇上Samul Nori,彼此相互賞識並醞釀合作計畫;Puschnig
-
專欄 Columns
有線頻道中,藝術能有「一線」希望?
近年台灣「第四台」的發展軌跡不難令人發現「劣幣驅逐良幣」的實證,現在有線電視科技的發達也只強化了這種推論的正確性。有線電視的功能包括新聞、資訊、娛樂、購物、文化、敎育和公共服務,台灣這方面的發展卻多所偏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