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劇場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放下劇場包袱 在線上創造觀劇新體驗
新加坡實踐劇場《她門的秘密》
面對疫情的捲土重來,新加坡實踐劇場將原本線上與實地並進的懸疑作品《她門的秘密》,全面轉為線上,除加入更多技術打造臨場感,更吸引不少海外觀眾參與,並且善用線上展演不受限於時空的特性,讓觀眾可以用更多時間參與與交流。導演郭踐紅樂觀表示,在線上做劇場不是取代劇場,創作者放下對劇場的包袱,從中學習、創作,而團隊也在新形態的展演中,跟觀眾一起找到參與的方式。
-
新加坡
必要劇場與實踐劇場推出舊作重演
戲劇反映社會,倘若戲劇作品能夠擁有持久的生命力,則顯示該劇能夠與不同時代的觀眾對話、引起共鳴。近期必要劇場與實踐劇場都推出了舊作的重演。 必要劇場的《Three Years In The Life And Death Of Land》於1994年首演,近30年以後,編劇哈里斯.沙瑪(Haresh Sharma)除了為劇本更新內容,這次也親自指導這部劇。儘管當時的社會狀態與現在截然不同,劇作內容在今日依然具有現實意義。 哈里斯.沙瑪先也前在今年2月重演了20年前的《Old Gaze》。必要劇場的舊作不僅經得起時間考驗,還能與時並進獲得重演的機會,在資源有限的藝術環境中,這樣的契機無論對藝術工作者或觀眾而言都非常難能可貴。 實踐劇場則在今年三度重演《四馬路》,以流動式演出的劇場形式(觀眾在劇團內外穿梭10個地點看戲),探索滑鐵盧街150年的歷史。這齣戲於2018年首演,之後在2020年演出時卻因疫情影響,僅演1場就被迫取消。今年重演,卻在距公演倒數10天的7月24日凌晨發生火災,所幸無人受傷。由於劇場大門是防火門,火災只發生在一樓儲藏室,整棟大樓建築得以保存。儘管劇團人員隔天一早第一時間進行清理工作,但牆壁被濃煙燻黑,需要動員專業人員清理,《四馬路》的舞台布景、道具與服裝也遭毀損,影響了劇組的排練進度。不少觀眾和支持者在獲知消息後,也在第一時間表示關切,並且捐贈金錢與物資給劇團。《四馬路》終於在8月4日順利開演,並按原訂計畫演出至9月3日。 觀眾是演出重要的一環,重演作品的意義因人而異,無論是保留原版或另有創新,好的作品總能讓觀眾在一次一次觀看後,擁有不同的感知和感受。
-
戲劇
如果我們共榮過:《解密美術館:遺失的百合》的史學歧讀
繼贏盡口碑的線上劇場《她門的秘密》(2021)之後,新加坡實踐劇場再次推出了新作《解密美術館:遺失的百合》。導演郭踐紅、編劇林志堅和劉曉義再度合作,聯同專業影音團隊以及網路開發工作室 Good Work,從醞釀故事主軸、影像拍攝到遊戲網站的設計整合,逐步發展出一套可供劇團持續操作的展演模組。今次更攜手藏有最多東南亞現當代藝術的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整合國家級文化資源,帶來一場結合影像、劇場和推理遊戲的跨領域實踐,再次引起亞洲觀眾的熱烈參與。 博物館學、文物保存維護、藝術史長久作為藝術研究的「三位一體」,雖然在劇中有著深淺不一的呈顯,但本文試圖以此三者抽離原有脈絡,改以「美術館作為謎題場域」、「寶藏敘事的保存維護」、「史學的時空統整術」,重新檢視《解密美術館:遺失的百合》折射出來的3種問題視角。 充滿謎題的場域:美術館的外掛敘事 故事第1章〈揭開大幕〉中,年邁的梁女士擬將1幅珍貴畫作捐贈給美術館,然而在移交儀式中,掃描技術意外發現畫作藏有詭異密碼,不僅打亂了儀式進行,亦開啟了歷史身世的懸疑。作為館內研究員的外孫女,邀請觀眾陪同踏上解謎推理的旅程。當得知這棟歷史建築內埋藏了傳說中的寶藏,觀眾化身成遊戲玩家,必須在第2章〈尋索開始〉的虛擬展場或實地造訪中,抽絲剝繭各種線索以在最後找出寶藏所在位置,並解開歷史真相。最長可達兩週的解謎體驗,來到第3章〈重現天日〉中,觀眾與孫女一同揭曉梁女士隱藏多年的秘密,並攪動出亞洲殖民史的行經軌跡。 藝術史研究一直都跟推理有著性質上的親緣性;而美術館作為一個充滿謎題的場域,不僅保存並展示待解的謎題,也常常成為藝術品加密與解密的角色。如同劇中的新加坡國立美術館,將寶藏加密的同時又等待著專業推理的解密。然而,劇中採取的是亞洲戰爭與殖民歷史敘事,而非處理視覺材料為優先的藝術史敘事;此外,按照劇情設計與各關卡中作為謎題的作品,亦大多取其外顯視覺表徵作為線索,而不是內在意義來推導。當劇中的「史學推理」旨在服務戲劇情節,不汲取新加坡國立美術館的豐厚資源作為素材,也就使得演出並無服務博物館學的科普意圖。 演出背棄了場域邏輯的操作,並非是要違背現實情境的謬誤;因為縱使追求博物館方法論的真實運作為背書,也不會是強化戲劇寫實邏輯本身的保證。但令人
-
新加坡
藝術工作者積極進行各類跨界嘗試
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去年推出了「自僱人士津貼」,為藝術工作者製造藝術創作的契機,催生了各類的藝術作品,既有線上呈現,也有實體表演。所有獲得補助的作品在今年3月底呈現,線上數位作品以音樂表演居多,戲劇演出則多以實體演出進行,例如單人劇《餐飲外送》(Order On The Go)刻畫外送員的苦樂心酸,便是邀請觀眾到街上隨著戲劇主角穿街走巷。
-
特別企畫 Feature Online Touring
線下有國界,線上無國界
不旅行的國際巡演,鬆動過去總是以國籍與地區為名的交流基礎。
-
新加坡
郭寶崑創立的「電力站」還會是藝術之「家」嗎?
郭寶崑是新加坡華人文化中重要的戲劇家,當年與「郭生」一同創作的「實踐同仁」(「實踐劇場」成員)都是華語劇場中堅分子,他們一起探索多元文化的劇場,也從華語出發推廣多元的新加坡文化,追求優質藝術發展。
-
特別企畫 Feature 法國國立夏佑劇院總監
迪迪耶.德尚 孕育創作的場館是滋養社會的力量
法國國立夏佑劇院是法國戲劇界的指標之一,在現任總監迪迪耶.德尚的領導下,更轉變為發展編舞創作的當代藝術重鎮,也透過文化軟實力拉近與普羅大眾之間的距離。迪迪耶.德尚表示:「文化機構在協助藝術家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因為,他們多元的視角是整體社會的養分。藝術家也透過創作回饋劇院,讓它們能開展更為豐富的行動。」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新加坡劇場演員暨編導
鍾達成 從業餘到專業 不退卻的劇場熱情
看過王嘉明新戲《血與玫瑰樂隊》的觀眾,相信對劇中那個個子嬌小、多語流利,還發名片自我介紹的「理查三世」印象深刻他就是鍾達成,來自新加坡的演員、編劇暨導演。從非科班愛表演的業餘素人,到成為十指幫的專職藝術家,鍾達成看著新加坡的劇場發展,秉持著愛戲的熱情一路走來。這個月他將帶來獨角戲《根》,演出他的尋根歷程。
-
戲劇
實踐文藝的創作方法問題 鍾喬《潮喑》觀後
正是鍾喬極欲訴說其作品中的意義的劇場敍述,吸引著觀眾集中了所有的注意力觀賞,從而感受到劇場奇妙的魅力和說服力。我自己則感覺到鍾喬充滿熱情地想要向觀發言,而且雖然不若傳統現實主義那樣直截地被傳達劇作者的思想和意義,但既使吉光片羽,經過作者富於實驗意識的重組的重要的思想意象,還是強烈地撩撥了我的思維,這是無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