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

相關文章 3 篇
  • 庫特.馬索將其揑塑東德樂團巧妙音色的神技帶至紐約愛樂,令人對此次紐愛東來抱以高度期望。 庫特.馬索(Kurt Masur, 1927〜)是最著名的「東德指揮
    焦點

    異曲同工的兩德樂團

    自東西兩德統一後,大德國似乎突然間又回到二次世界大戰前的風采。但是除了政治、經濟的問題之外,在人文及藝術方面事實上已存在著些許的差異。在音樂方面,雖然歷史上幾個著名的音樂重鎭,如萊比錫、德勒斯登等再度與我們所熟悉的德國又連在一起了,但是現今兩德交響樂團卻有著明顯的差異。 首先,在樂團的體制方面,德東的樂團分類並沒德西那麼多,德東的樂團皆以「交響樂團」命名,其所差別的只有地名而已。而在性質上的差異也大概分爲專爲演奏管弦音樂而成立的交響樂團,和在歌劇院伴奏的管弦樂團,比起舊西德的結構可算是簡單多了。在德西的大城市中經常同時擁有廣播樂團、城市交響樂團、愛樂交響樂團、室內管弦樂團、歌劇院樂團等,再加上各個大小城市都有一個音樂協會(Der Musi-kverein),因此也有一些特殊性質的樂團便由此而生,例如德國新交響樂團(Das neue Orchester),一個講求以當代樂器演奏當代音樂的樂團,便是由科隆音樂協會所支持的;而德東的樂團卻多由政府成立。 其次,在樂團演奏風格上,德東的樂團似乎比德西的樂團來得「守舊」。聲音不若德西樂團那麼音響化,特別是低音域那麼沉重厚實。以柏林愛樂爲例,它的低音弦樂的聲音比較偏好類似低音大提琴渾厚的聲音,而德東的樂團如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在這方面便以較多大提琴優雅甜美的聲音處理。而在介於弦樂與銅管之間的木管部分,德東的木管似乎比德西的木管較爲溫潤一些,少了一些金屬聲的激情,但也失去了獨奏的亮麗燦爛。另一方面,影響樂團整體音色甚鉅的銅管部分,比較上卻與木管相左,德東樂團的銅管整體上比較嘹亮,齊奏的樂句時有如行雲流水般的淸淨亮麗,與德西雄武厚沉的感覺是截然相異的。或許對於長期藉由Hi-Fi音響接觸這些樂團的聽者而言,德西的樂團似乎較能滿足大功率輸出的飽滿感;然而,德東樂團能發出層次淸晰且悠揚的樂音,這不也正是音響玩家追求的聲音之一? 大致說來,兩德樂團皆保有相當的德國音樂風格,畢竟那是日耳曼的文化資產,不是短時間可改變的,而由於人事分隔所造成的差異,或許是理性與感性的差別吧。

    文字|鄭溪山
    第20期 / 1994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錢南章是少數我認為值得一聽的台灣當代作曲家

    三月份的節目非常豐富,首先就管弦樂來說,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是首選。我很不願意湊熱鬧,但是布隆斯泰特和布商大廈確是少數我誠心尊敬的組合。呂紹嘉的每場音樂會都值得用紅筆圈下來備忘,他的演奏紮實而發人深省,有心人不妨比較他和萊比錫的兩個版本孟德爾頌四號交響曲,而老呂的雷斯匹基《羅馬之松》也保證刷亮聽眾耳朵。 作曲家發表會方面,錢南章是絕少數我認為值得一聽的台灣當代作曲家,他的作品兼具樸實內斂的才華與堅實的技術底子,和聽眾間進行一種智性的對話。這次「一棵開花的樹」發表會,我也想聽聽怎麼開法。本土音樂家方面,我推薦「拉縴人」男聲合唱團音樂會和吳天心小提琴獨奏會。拉縴人本是成功高中校友團,這樣的業餘團體如何能經營得這麼好、水準如何維持得這麼高,確是奇蹟,值得觀摩。出身宜蘭的吳天心上次和北市交合作維尼奧夫斯基,雖未成熟但可見潛力,是個傑出新秀。 傳統節目方面,我對亦宛然掌中劇團《驚見虹霓關》和漢唐樂府《新荔鏡記》有相當的期待,這兩個團體都默默為傳統創新做謹慎而前瞻的嚐試,這次亦宛然的跨界幅度將會更大一點。

    文字|楊忠衡
    第146期 / 2005年02月號
  • 音樂

    真正的歡樂,是件嚴肅的事

    布隆斯泰特採取徐緩處理,讓每個強奏充分鳴響出來,從指揮手勢收尾動作,筆者甚至懷疑他的音色潔癖已經到了連殘響都完美要求的程度。他的音樂段落性強,樂句切割分明,表現慢板段落,起初確有不夠瀟灑的感覺。但隨著樂曲進入快板,工整的架構、堂皇的氣質、穠纖合度的輕重對比,才把一個完全不同的貝多芬形貌揮灑出來。

    文字|楊忠衡
    第113期 / 2002年05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書信體

    場面調度I

  • 特別企畫 Feature

    移居前,不如先來地方創生駐村試水溫吧!

  • 香港

    「演戲家族」串連過往原創音樂劇歌曲推出慶祝30歲新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源自於斯、生根於斯,望向在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