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特.馬索將其揑塑東德樂團巧妙音色的神技帶至紐約愛樂,令人對此次紐愛東來抱以高度期望。 庫特.馬索(Kurt Masur, 1927〜)是最著名的「東德指揮(主辦單位 提供)

自東西兩德統一後,大德國似乎突然間又回到二次世界大戰前的風采。但是除了政治、經濟的問題之外,在人文及藝術方面事實上已存在著些許的差異。在音樂方面,雖然歷史上幾個著名的音樂重鎭,如萊比錫、德勒斯登等再度與我們所熟悉的德國又連在一起了,但是現今兩德交響樂團卻有著明顯的差異。

首先,在樂團的體制方面,德東的樂團分類並沒德西那麼多,德東的樂團皆以「交響樂團」命名,其所差別的只有地名而已。而在性質上的差異也大概分爲專爲演奏管弦音樂而成立的交響樂團,和在歌劇院伴奏的管弦樂團,比起舊西德的結構可算是簡單多了。在德西的大城市中經常同時擁有廣播樂團、城市交響樂團、愛樂交響樂團、室內管弦樂團、歌劇院樂團等,再加上各個大小城市都有一個音樂協會(Der Musi-kverein),因此也有一些特殊性質的樂團便由此而生,例如德國新交響樂團(Das neue Orchester),一個講求以當代樂器演奏當代音樂的樂團,便是由科隆音樂協會所支持的;而德東的樂團卻多由政府成立。

其次,在樂團演奏風格上,德東的樂團似乎比德西的樂團來得「守舊」。聲音不若德西樂團那麼音響化,特別是低音域那麼沉重厚實。以柏林愛樂爲例,它的低音弦樂的聲音比較偏好類似低音大提琴渾厚的聲音,而德東的樂團如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在這方面便以較多大提琴優雅甜美的聲音處理。而在介於弦樂與銅管之間的木管部分,德東的木管似乎比德西的木管較爲溫潤一些,少了一些金屬聲的激情,但也失去了獨奏的亮麗燦爛。另一方面,影響樂團整體音色甚鉅的銅管部分,比較上卻與木管相左,德東樂團的銅管整體上比較嘹亮,齊奏的樂句時有如行雲流水般的淸淨亮麗,與德西雄武厚沉的感覺是截然相異的。或許對於長期藉由Hi-Fi音響接觸這些樂團的聽者而言,德西的樂團似乎較能滿足大功率輸出的飽滿感;然而,德東樂團能發出層次淸晰且悠揚的樂音,這不也正是音響玩家追求的聲音之一?

大致說來,兩德樂團皆保有相當的德國音樂風格,畢竟那是日耳曼的文化資產,不是短時間可改變的,而由於人事分隔所造成的差異,或許是理性與感性的差別吧。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