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特宣言
-
焦點專題 Focus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抗爭,但我們可以團結起來──米洛.勞X馬躍.比吼
米洛.勞(Milo Rau)的作品總是直面暴力且敏感的社會議題,而他說,所有作品的創作契機都是因緣際會,《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同樣也是。2019年,米洛.勞帶著作品《重述:街角的兇殺案》來到巴西聖保羅演出,幾位巴西無地農民運動(Movimento dos Trabalhadores Sem Terra,MST)成員正好也來觀戲,戲後,這些人邀請米洛.勞一起合作,才有了作品《安蒂岡妮在亞馬遜》。 在巴西,土地壟斷在七大家族手裡,造成農民沒有土地、許多土地也無人耕種,1984年,這些農民開始推動無地農民運動,其中一部分成員是巴西原住民,他們占領土地,建立耕地、學校、劇場的家園,至今約有50萬個家庭。1996年,巴西警察鎮壓無地農民運動,19位成員遭到屠殺。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以著名希臘悲劇為框架,隱喻傳統文明對抗現代資本主義。由3位根特劇院全球劇團成員於舞台上表演,與包括當年大屠殺倖存者的巴西無地農民運動成員於螢幕上交替互動演出。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演出前,國家兩廳院舉辦「創作中的抗爭,抗爭中的創作」講座,由政大新聞系教授方念萱擔任主持人,導演米洛.勞與長期爭取原住民權益的藝術家、教育工作者馬躍.比吼(Mayaw Biho)對談,本文節錄自講座現場。 原住民與烏托邦 當時,巴西無地農民運動前來邀請時,米洛.勞幾乎是立刻答應合作,他說:「對我來說,MST就是一個烏托邦,一種理想的未來,是公民社會重新把權力奪回來的方式。」 這是來自巴西北方亞馬遜森林的故事。最早可以回溯至19世紀末,非洲奴隸逃到此處,在森林裡建立自己的家園、與當地原住民共存說起,然而隨著移民者的入侵,衝突也從此不斷衝突、抵抗,是米洛.勞作品裡貫穿的精神。不過米洛.勞強調,這不單單是原住民與移民者之間的對抗,其中還包括巴西土地爭議、與社會主義的政治抗爭,還有LGBTQ+的困境,「這些衝突結合在一起,顯得這個故事是如此現代化,才讓我們有機會把它搬至舞台上。」 這是米洛.勞第一次來到亞洲,在抵達台灣之前,他並不知道台灣也有原住民,而他後來發現,台灣的原住民議題其實跟巴西很相似。講座前幾日,米洛.勞與馬躍.比吼初見面時,談及台灣是否被中
-
特別企畫 Feature
「我們能做什麼?」 以藝術揭露殘酷真實
深受左派思想影響的瑞士導演米洛.勞,在東歐、俄國共產體制解體後,仍不斷思考著:當左派知識分子不再從這些革命家的角度觀看世界、不再自詡為工人階級的代表之後,還能做些什麼?於是他從社會學的批判角度出發、從社會運動的方法切入,探討各種禁忌議題。他的創作題材總是圍繞在歷史上的暴力事件,也因此他備受爭議,米洛.勞說,他用看似激進的方式處理敏感題材,是希望透過在劇場中重現暴力,透過各種形式來挑戰觀演經驗的極端邊界,反思人性的本質。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具屍體、一座城市 我們身處的社會現實
一具被棄置荒郊的屍體,一樁恐同的謀殺案,將之重現╱重述於舞台上,導演米洛.勞想談的,並不止是社會案件而已。《重述:街角的兇殺案》是米洛.勞發表「根特宣言」後的第一齣作品,透過徵選素人演員、實地田野調查,米洛.勞關注的視角更拉大到城市規模,在劇中帶入工業沒落造成嚴重失業問題的無奈現況,尋找犯罪行為背後可能的社會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