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不和諧2019 「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第一講
2019年TT不和諧開講,以「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為題,由表演藝術評論台策畫,並與《PAR表演藝術》雜誌合辦。表演藝術評論台台長,也是本次主持人紀慧玲,因表演藝術評論台自2011年開台所累積的大量評論書寫,促使其不斷思考這樣的「過量生產」是否有產生實質意義?無論是對評論者、對創作者、對文化政策或是對藝文生態,是否確有產生影響?
2019年TT不和諧開講,以「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為題,由表演藝術評論台策畫,並與《PAR表演藝術》雜誌合辦。表演藝術評論台台長,也是本次主持人紀慧玲,因表演藝術評論台自2011年開台所累積的大量評論書寫,促使其不斷思考這樣的「過量生產」是否有產生實質意義?無論是對評論者、對創作者、對文化政策或是對藝文生態,是否確有產生影響?
今年邁入第八屆的臺南藝術節,首次轉型引進策展人制度,本刊特邀劇評人周伶芝、郭亮廷帶領觀眾「穿越看不見的城市」。不同於以往活動聚焦於市中心,兩位策展人從巷弄、官道、海盜一路發展,期待用藝術的方法,挖掘出城市隱藏的過去,而且把範圍拉大,從「府城」拓展到「山線」、「海線」,並且邀請外地╱國藝術家,帶著藝術之眼深入地方,與在地人們、空間互動共創。這回,讓我們跟著周伶芝、郭亮廷的腳步,踏查那些你以為認識的,還有不認識的「台南」。
台灣與德國,近幾年來在戲劇上的交流頻繁,這次更有德國資深劇評人約爾根.貝爾格應邀訪台,並與四位台灣劇評人紀慧玲、傅裕惠、郭亮廷、吳思鋒共聚,對兩國的評論專業養成、劇評傳統影響,與應對網路時代評論的方式,進行經驗的分享與交流。
郭亮廷認為,除了理論的基礎訓練,評論人還需要累積文學涵養。評論不是發明理論,一篇評論可能沒有恢弘的、偉大的理論,但它可能創造一個很迷人的表達方式,當評論人找到自己的表達方式,那也就是一種音樂,一種文學的感性。「理論是現成的,可是沒有現成的表達方式,表達方式會根據個人、環境、對象有所不同,評論者某種程度是從理論發明表達方式的人。」郭亮廷說。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