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台南巷弄中的兩位策展人:周伶芝(左)與郭亮廷(右)。(陳十工作室 攝)
專題 穿越看不見的台南

從海線到山邊 台南不只是「台南」

2019臺南藝術節策展人帶路

今年邁入第八屆的臺南藝術節,首次轉型引進策展人制度,本刊特邀劇評人周伶芝、郭亮廷帶領觀眾「穿越看不見的城市」。不同於以往活動聚焦於市中心,兩位策展人從巷弄、官道、海盜……一路發展,期待用藝術的方法,挖掘出城市隱藏的過去,而且把範圍拉大,從「府城」拓展到「山線」、「海線」,並且邀請外地╱國藝術家,帶著藝術之眼深入地方,與在地人們、空間互動共創。這回,讓我們跟著周伶芝、郭亮廷的腳步,踏查那些你以為認識的,還有不認識的「台南」。

今年邁入第八屆的臺南藝術節,首次轉型引進策展人制度,本刊特邀劇評人周伶芝、郭亮廷帶領觀眾「穿越看不見的城市」。不同於以往活動聚焦於市中心,兩位策展人從巷弄、官道、海盜……一路發展,期待用藝術的方法,挖掘出城市隱藏的過去,而且把範圍拉大,從「府城」拓展到「山線」、「海線」,並且邀請外地╱國藝術家,帶著藝術之眼深入地方,與在地人們、空間互動共創。這回,讓我們跟著周伶芝、郭亮廷的腳步,踏查那些你以為認識的,還有不認識的「台南」。

下了高鐵,背著大背包,走進台南街頭,周伶芝、郭亮廷一路爭辯著諸如:城市經濟與鄉村經濟的差別、台南作為一座大城市卻有著鄉村生活型態等問題——他們討論著台南,也不只是台南,周伶芝説:「台南很特別,也不特別。台南有美好的部分,但被放大以後,卻讓人看不見整座城市的可能性了。很多是從這邊發展的。」

他們是本屆臺南藝術節的雙策展人,今年這個邁入第八屆的藝術節首次轉型引進策展人制度,要帶領觀眾「穿越看不見的城市」。

故事要從二○一七年九月開始說起。這兩位台北藝評人確定要以策展人身分認識台南後,就在台南租了個房間,開始南來北跑的日子。

最開始,郭亮廷、周伶芝只是為了策劃往年藝術節中的「城市舞台」單元而來,這個環境劇場的單元設計,歷來聚焦城市角落演出,郭亮廷說:「我們從這個單元開始去想如何進行跨國連結,因為各種原因,這個單元被擴大為藝術節主軸,我們最初注意到台南的巷弄文化、官道、海盜,後來又變成『看不見的城市』——聚焦在城市的原因很單純,因為原點就是從以城市為主軸的劇場單元。」

「官道」與「海盜」的想像

兩位愛走路的台北人,穿梭在台南僅供一人通行的古老曲折巷弄中,透過不斷的對話與觀察,最先開啟的是對「官道」與「海盜」的想像。

「最初有『官道/海盜』的想法,是因為臺南藝術節的最開始縣市合併後,前任市長希望能用藝文活動宣告大台南時代來臨。但因為各種條件限制,活動仍局限於市中心。我們進一步思考,『市中心』與『外圍』的關係是什麼——比如中西區過去有很多水道,這些都是被隱藏起來的,我喜歡去找這些被隱蔽的。」周伶芝説。

她指出,每座城市的底下,都有被隱藏的過去,那些不容易被意識到的事物,應該可以透過藝術的方法,讓人去意識「表面」與「背面」的關係,「『官道』如風神廟前的小巷子是很典型的府城巷弄,那是轎子可以過的寬度,現在看起來很窄,但過去是很寬的,那是過去抬官轎可以通行的寬度,這是陸路,有很政治象徵的意味;『海盜』有潮汐、海流,有哪個登陸點不會被官兵抓到的思考……這兩者的關係,是前者被秩序建立,對比後者隱藏、游擊等錯綜複雜的關係——這座城市是透過這樣的方式去交錯建構出來的。」

有意思的是,屬於官方的「臺南藝術節」,兩位反骨的策展人依然想用藝術的方式去打破所謂「官方設計」的路徑,「我們有自己的理想,官方也有,但同時也有包袱與負擔。對台南在地觀眾來說,過去七年已養成了對藝術節的觀看方式,因此文化局也會提醒:我們要轉彎,但不能一下轉太多,因為人家會銜接不上。這次就是在多重的妥協、拉扯中,在某著程度上,這也是游擊與官方的拉鋸。」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