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榆鈞
-
新加坡
年底各舞團紛推演出 展現現代舞的各種可能
接近年底,劇團製作緩了下來,為將來臨的一年養精蓄銳。除了野米劇場在年底推出每年一度的童話劇(pantomime),還有必要劇場在11月底為其編劇培育計畫「Playwrights Cove」的10位編劇提供平台,進行劇本演讀,呈現他們的新創作。 舞蹈演出則相當活躍。專業舞團「人.舞團」呈現了最新版本的《看不見的歸屬》。《看》於2018年首演,是慶祝舞團10周年而創作的舞作,由舞團藝術總監郭瑞文與台灣音樂家王榆鈞一起創作,作品曾參與了歐洲5個不同的藝術節。2024年版本的《看》有從前參演過的舞者們演出,也有新舞者的加入,舞者們都受過「人.舞團」發展出來的「空」身體訓練,於是觀眾不僅看到了「空」身體訓練如何在舞者身上「發酵」、也看到了一部藝術作品在不斷地錘鍊以後的「成長」。今年,《看》在新加坡演出後,就會到台灣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演出,明年會在馬來西亞白沙羅表演藝術中心演出。 獨立現代舞組織「Sigma現代舞團」則在11月底濱海藝術中心新電信水濱劇院演出新作《Body History》。向來在黑盒劇場和非劇場空間進行舞蹈演出的Sigma舞團如今進駐中型劇院演出,《Body History》是2023年時,Sigma舞團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Resonates With Residency」藝術駐留計畫下創作的作品,創團藝術總監洪國峰也因此研發了一套相關的同名身體訓練「Body History」,以即興為基礎,為舞者尋找自身的身體經驗,以便更深層地接觸身體記憶與身體感受。在藝術駐留計畫下衍生出的作品,發展成了完整的演出,充分展示藝術家所需要的創作空間與時間,以便對其作品進行實驗與雕琢,才能呈現出完整的作品。而以「人.舞團」的探索為例,也證明了藝術作品必須用好幾年的時間去使之昇華。
-
《與清醒夢》 視與聽的夢境饗宴
夢境往往反映一個人的真實心理,而在半夢半醒間做的「清醒夢」,則讓夢境與現實生活更貼近。由新銳服裝設計師李柏辰發想,結合編舞家田孝慈、音樂創作者王榆鈞聯合創作的《與清醒夢》,將替所有觀眾帶來視覺、美感、心靈上的全新饗宴,彷彿走入一場虛實難辨的美麗夢境。
-
焦點人物
王榆鈞:在無數次的搖晃中,雕塑想成為的自己
繼《青春不朽》(2020)記錄了「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中雕塑家黃土水《少女》胸像修復過程之後,這個創作團隊在2021年因「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再度聚首,這回則以《甘露水》記錄了消失63年後重見天日的黃土水同名作品的曲折身世。片中,以一首〈暝尾的祈禱〉輕巧卻令人驚豔地,悠悠唱過台灣史中那段「搖搖、幌幌」的時光的溫暖女聲是王榆鈞。
-
即將上場 Preview 飛人集社「小孩也可以看」系列新作
《天堂動物園》 動物為引 思索移民議題
飛人集社劇團的「小孩也可以看」系列,繼「一睡一醒之間」三部曲之後,推出全新製作《天堂動物園》,故事以動物為主角,描述一匹外來的野馬如何融入新的動物族群,藉此隱射外來者/本地人的移居議題。在製作上,這次也將有新的面貌,如大型偶與面具表演的加入,將讓觀眾有不同以往看飛人作品的美感體驗。
-
音樂新訊
打開鋼琴 發現不一樣的聲音
談到前衛音樂場景的德國女性聲響裝置藝術家安德烈亞.諾伊曼(Andrea Neumann),就不得不提她獨一無二的「內部鋼琴」(Inside Piano)。諾伊曼曾於柏林Hochschule der Knste學院接受正統古典鋼琴的訓練,然而制式的鋼琴演奏,不能滿足她對音樂的想像,因此她在聲響實驗中,透過對共振板(即響板)、制音器等鋼琴「內部」功能的了解,尋找屬於鋼琴的聲音,「內部鋼琴」也於此發「聲」。 自一九九五年開始諾伊曼以「內部鋼琴」演出,經過廿年的研發改良,她棄真正的鋼琴結構不用,只保留鋼琴的鋼骨,讓原本重達八十公斤的鋼琴,搖身變成得以巡迴至各地演出的行動版「內部鋼琴」。首次來台,諾伊曼將帶來結合行動藝術、內部鋼琴,及以肢體動作呼應聲音反饋的作品Letratone Nr. 9,與另一部受到美國前衛作曲家George Brechts影響的作品Innenklavier Solo Nr. 3;同時也將與音樂人王榆鈞進行一場鋼琴對話。除此之外,擅長即興創作的諾伊曼,也邀請大家參與三個小時的即興音樂工作坊,重新認識現有的樂器,發現聲音更多的可能性。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音」中有戲 戲中生「樂」
大學就讀戲劇系,王榆鈞並不以成為演員或導演為職志,但她把劇場的觀念納入音樂創作,以音樂的方式參與劇場,以音樂構成劇場畫面,「有許多朋友覺得我的音樂很有畫面感,雖然我無法真正看見他們眼中所見,但這也觸發了我對戲劇和音樂連結的想像。」長時間以音樂創作者的角色參與劇場,王榆鈞期望自己的音樂中也能有「戲」,進而讓戲中也有「音樂」。
-
演出評論 Review 歌聲是浪,但見黑暗中斯人走遠
評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沙灘上的腳印》
《沙》劇讓我驚艷於多重感官與視覺畫面聯結的新穎──即使製作規模和品質仍顯得侷促尷尬;假使不將《沙》與一般戲劇相提並論,而能尊重創作者(無論編導、表演者與設計群)對「特定狀態」的描繪,那麼,對我來說,整體呈現的節奏,既節制又成熟,而演員魏沁如也與導演合作出一種獨特原創的肢體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