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銘森
-
專輯(一)
那些人 那些歌
璀璨的幕前人生和落寞的人生幕後,常使得藝人的生命史充滿起伏與戲劇性的對比,上月過世的梅艷芳,死後家人與好友的紛爭擾攘固是一例,一九九五年猝逝的鄧麗君何嘗沒有留下許多來不及道別的故事。 經過九年的平撫與整理,鄧麗君文教基金會將推出以刻畫鄧麗君一生的音樂劇《但願人長久》,這位冷戰時期,以歌聲銜起兩岸華人情感交流的鄧麗君如何被蓋棺論定?是我們所好奇的,本刊特派編輯前往香港專訪導演李銘森及編劇羅啟銳。 另外,自去年以來,包括費玉清、鳳飛飛、蘇芮、蔡琴、齊豫等四年級歌手們再掀風潮,這些陪伴台灣走過工業發展、都市變遷的歌聲們各自反映了什麼樣的時代記憶,我們也邀請了音樂文字工作者張夢瑞提出精采的觀察。
-
專輯(一)
說解璀璨背後的遺憾與情傷
我的生命就是舞台,我在歌聲中找到存在。 ─鄧麗君 華語流行音樂走過了百年的道路,步履匆匆,每個世代皆有其風靡一時,代表性的人物。但究竟有多少歌手能擺脫「流行」,將歌聲烙印為「歷史」?又有多少歌手的歌曲能夠百家傳唱,成為跨世代歌迷共同的情感寄託?鄧麗君是其中一位。 清新脫俗的外表、甜美婉約的歌聲,在大浪淘沙的華語歌壇,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她是台灣最早的跨國歌手之一,同樣的歌聲,在海峽此岸,她被稱為是「愛國歌手」;在彼岸,她是另一位被精神崇拜的「小鄧」;再難找到像她這樣用歌聲陪伴無數人度過半個世紀,並充滿時代傳奇的歌手了。 正因此,九五年暮春,鄧麗君於泰國清邁因氣喘病突發離開人世,多少歌迷守在電視前悼念,不捨地悲嘆紅顏總遭天忌;直到今天,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同聲哼唱,不經意傳來的〈何日君再來〉,還是會令人不由自主地遁入幽微的舊時光。而即便是蔡幸娟、王菲等晚進歌手翻唱她的歌曲,歌迷心底的鄧麗君依然是是獨一無二的「鄧麗君」。 正因此,在鄧麗君離開九年後,由鄧麗君文教基金會籌備的音樂劇《但願人長久》,由多位藝人分飾鄧麗君的童年、少女、成年,成了一場艱鉅任務,畢竟鄧麗君的形象、歌聲已經永駐於所有人的心中,這回利用舞台的虛構性質,勾勒出她的真實形象,對編劇、導演和演員來說都是一大挑戰。 歌唱和學業的衝突 兩個小時的戲要對鄧麗君一生蓋棺論定,這故事該如何下筆?編劇羅啟銳透過鄧麗君最親近的胞弟鄧長禧提供的資料,分別呈現幼年、少女和成年的鄧麗君,劇中除了交代她從十六歲正式開始演唱生涯,二十歲赴日接受歌唱訓練,在台灣、香港和美國等地風光的演唱生涯,直到四十二歲病逝的短暫一生外,更聚焦於這位巨星舞台下不為人知的一面,包括她一生遺憾的求學過程和感情生活。 羅啟銳表示,鄧麗君對唱歌的從小便展露出很高的天分,十二歲那年,鄧麗君參加中華電視台舉辦的黃梅調歌唱比賽,以《訪英台》一曲奪魁,打敗了諸如年紀和經驗都比鄧麗君大很多的楊燕、金陵等其他參賽者。之後,鄧麗君進入金陵女中念書,參加金馬唱片公司舉辦的歌唱大賽, 再以《採紅菱》摘冠,逐漸打開名氣,並獲邀至各大歌廳登台演唱,獲得「娃娃歌后」的稱號, 這是鄧麗君步入歌壇後的第一個外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