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願人長久》演繹鄧麗君一生故事(鄧麗君文教基金會 提供)
專輯(一) 那些人 那些歌╱小鄧重現

說解璀璨背後的遺憾與情傷

《但願人長久》演繹鄧麗君傳奇

《但願人長久》鄧麗君傳奇音樂劇

2月7~12日

台北市社教館城市舞台

我的生命就是舞台,我在歌聲中找到存在。

─鄧麗君

華語流行音樂走過了百年的道路,步履匆匆,每個世代皆有其風靡一時,代表性的人物。但究竟有多少歌手能擺脫「流行」,將歌聲烙印為「歷史」?又有多少歌手的歌曲能夠百家傳唱,成為跨世代歌迷共同的情感寄託?鄧麗君是其中一位。

清新脫俗的外表、甜美婉約的歌聲,在大浪淘沙的華語歌壇,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她是台灣最早的跨國歌手之一,同樣的歌聲,在海峽此岸,她被稱為是「愛國歌手」;在彼岸,她是另一位被精神崇拜的「小鄧」;再難找到像她這樣用歌聲陪伴無數人度過半個世紀,並充滿時代傳奇的歌手了。

正因此,九五年暮春,鄧麗君於泰國清邁因氣喘病突發離開人世,多少歌迷守在電視前悼念,不捨地悲嘆紅顏總遭天忌;直到今天,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同聲哼唱,不經意傳來的〈何日君再來〉,還是會令人不由自主地遁入幽微的舊時光。而即便是蔡幸娟、王菲等晚進歌手翻唱她的歌曲,歌迷心底的鄧麗君依然是是獨一無二的「鄧麗君」。

正因此,在鄧麗君離開九年後,由鄧麗君文教基金會籌備的音樂劇《但願人長久》,由多位藝人分飾鄧麗君的童年、少女、成年,成了一場艱鉅任務,畢竟鄧麗君的形象、歌聲已經永駐於所有人的心中,這回利用舞台的虛構性質,勾勒出她的真實形象,對編劇、導演和演員來說都是一大挑戰。

歌唱和學業的衝突

兩個小時的戲要對鄧麗君一生蓋棺論定,這故事該如何下筆?編劇羅啟銳透過鄧麗君最親近的胞弟鄧長禧提供的資料,分別呈現幼年、少女和成年的鄧麗君,劇中除了交代她從十六歲正式開始演唱生涯,二十歲赴日接受歌唱訓練,在台灣、香港和美國等地風光的演唱生涯,直到四十二歲病逝的短暫一生外,更聚焦於這位巨星舞台下不為人知的一面,包括她一生遺憾的求學過程和感情生活。

羅啟銳表示,鄧麗君對唱歌的從小便展露出很高的天分,十二歲那年,鄧麗君參加中華電視台舉辦的黃梅調歌唱比賽,以《訪英台》一曲奪魁,打敗了諸如年紀和經驗都比鄧麗君大很多的楊燕、金陵等其他參賽者。之後,鄧麗君進入金陵女中念書,參加金馬唱片公司舉辦的歌唱大賽, 再以《採紅菱》摘冠,逐漸打開名氣,並獲邀至各大歌廳登台演唱,獲得「娃娃歌后」的稱號, 這是鄧麗君步入歌壇後的第一個外號。

然而,歌唱事業的初露曙光卻和學業逐漸產生了衝突,由於勤跑歌廳,鄧麗君在學業上一落千丈,校方注意到這件事,希望鄧麗君放棄歌唱,於是父親帶著鄧麗君與校方理論,最後決定讓讀到初二的鄧麗君休學,專心在歌唱事業上發展。鄧麗君生前受訪時曾說,如果不唱歌的話,她不會結婚,而會先念書,在羅啟銳看來,這其實透露出她早年因歌唱無法繼續學業的遺憾。

不為人知的感情波折

鄧麗君的感情世界則是劇中另一個著墨的重點。

導演李銘森認為,鄧麗君通過自己的歌聲,把她的愛傳達給每一個人,但現實生活中,她的愛情並沒有得到圓滿的結局。李銘森說:「鄧麗君這一生過得很燦爛,不過有那麼一點遺憾使她的人生更加接近真實,就像珠寶裡頭不免會有些雜質,算是一種『缺陷美』吧!」

劇中呈現兩段鄧麗君生前真實的愛情,一段是和論及婚嫁的大馬公子,一段則是和法國男友保羅。然而,外界只知道當年鄧麗君和大馬公子的戀情,因男方家長反對而告吹,但不知真正原因是對方提出多項無理要求,包括要她以書面澄清過往的緋聞,以示身家清白;二是要她放棄如日方中的唱歌事業;三是要她婚後跟圈中人斷絕來往,以免將娛樂圈的風風雨雨帶入家中。此舉讓鄧麗君感到愛情不受尊重,於是主動解除婚約。

她的生命就是舞台

《但願人長久》音樂劇除了將鄧麗君生前膾炙人口的歌曲呈現給觀眾之外,也集合了台灣童謠、民歌以及為此劇量身打造的原創歌曲。導演李銘森在劇中虛構了三個演唱會,象徵鄧麗君舞台為伍的一生。

第一個演唱會名為「夢幻演唱會」,從鄧麗君紀念館開始,許多歌迷前來參觀,一串鄧父在鄧麗君訂婚時送給她的藍色寶石項鍊,勾起鄧母對她的追憶。第二場演唱會則稱為「風華絕代演唱會」,表現鄧麗君歌唱生涯的巔峰,在香港、台灣、美國等地的巡迴演出。第三場名為「告別演出會」,舞台上陳設許多框架,飾演鄧麗君的演員邊演唱歌曲,邊越過框架,紗幕一層層落下,直至曲終人散,舞群退去,只剩鄧麗君形隻影單,逐漸走下這隱喻的人生舞台。

鄧麗君曾說:「我的生命就是舞台,我在歌聲中找到存在。」雖然歷經了感情創傷,但在舞台上,鄧麗君始終綻放著笑顏,用婉約的歌聲輕唱著明日的希望。劇中鄧母望見她解除婚約後,一個人在房裡啜泣,對她說:「你總是一個人的時候才掉眼淚」;法國男友也對她說:「我在你的眼神裡看見失落。」作為像鄧麗君這樣一個藝人,台前的風光,享受著十億掌聲的愛戴,幕後的孤獨和滄涼,是幸抑或不幸?

或許就像鄧麗君日本經紀人西田裕司說:「舞台上,她是光芒四射、美麗耀眼的超級巨星,溫婉甜美的歌聲風靡了台灣、香港、日本,乃至於全亞洲,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她的歌聲。舞台下,她是渴望愛情、結婚生子的平常女性,再多的掌聲、榮耀,依然無法填補她空虛的心靈,及曲終人散後的寂寞與孤獨。」

文字|廖俊逞 表演藝術網站編輯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戒急用忍第一人

鄧麗君與天安門擦身而過

張夢瑞(資深新聞工作者、電台老歌節目主持人)

一九七九年,鄧麗君的歌聲進入大陸,立刻風靡整個大江南北,對中共官方來說,鄧麗君「輕、軟、媚、嗲」的歌聲及風花雪月的歌詞,正是典型的靡靡之音,嚴重戕害民眾的心靈,因此下令禁唱。

但是,無論中共如何禁止,鄧麗君的歌聲就像野火燎原,一發不可收拾。

當時日本首批銷往大陸的小型單聲道錄音機,發揮了強大的功能;人們利用錄音機,一再地轉錄鄧麗君的〈何日君再來〉、〈又見坎煙〉、〈我怎能離開你〉、〈夜來香〉等歌聲。 

一夕之間,鄧麗君的歌聲響徹雲霄,人人爭相傳播,而後遂有「不要老鄧要小鄧」、「老鄧不如小鄧」、「老鄧白天統治大陸,小鄧晚上統治大陸」等說法。

一曲《梅花》為台灣加油

除了歌聲,鄧麗君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她的愛國情操。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鄧麗君應新加坡萬金夜總會演唱,席間有來自台北的觀眾,利用間奏的時間,悄悄對正在演唱的鄧說:「美國決定與中共建交,為表現愛國心,同時為台灣同胞加油,可否演唱〈梅花〉?」當時鄧麗君愣了一下,差點把正在演唱的歌詞忘了。

在此之前,她聽過卻從未唱過〈梅花〉。臨時請了熟知該曲的新加坡樂師為她伴奏,看著樂譜唱出,台下的台灣同胞全部起立,自動加入歌唱行列,唱到「巍巍的大中華」時鄧麗君忍不住淚流滿面。此後她趕回台北,將一張五十萬元的支票交給台視,作為愛國捐款,這是台視演藝同仁所捐獻的最大一筆。

放棄成為赴大陸演唱第一人

鄧麗君在最紅的時候,連中共也改變了原來抵制她的態度,一九八一年左右,中共並利用各種管道積極邀請她到大陸演唱,並承諾在可容納十萬民眾的天安門廣場獻藝。任何歌手都希望有那麼一天,能夠到大陸對著上億的中國人歌唱,鄧麗君也不例外,特別是第一個赴中國大陸演唱的藝人。

當時的總政戰部主任王昇上將得知此事,立刻向蔣經國總統報告,希望有人

阻止鄧麗君到彼岸演唱,但是要派誰與鄧麗君接洽呢?討論結果覺得時任新聞局長與藝人互動關係良好的宋楚瑜是最佳人選。於是蔣總統把宋楚瑜找了去,要宋楚瑜勸鄧麗君取消大陸演唱。

宋楚瑜不確定是否能達成任務,但沒有想到才講了幾句話,鄧麗君就表示願意放棄大陸行,不會為政府帶來任何困擾。讓宋楚瑜感動得無言以對。鄧麗君取消彼岸演出後,聲望就開始走下坡,但是她沒有任何埋怨!一九八七年,她灌完最後一張唱片《我只在乎你》即未再灌錄任何唱片,與國語歌壇主流市場形成漸行漸遠的局面。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