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培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他們眼中的聶光炎
聚首,回望,穿越──專訪王世信、王孟超、劉培能與他們的劇場時代
2024年深秋,幾位中年男子齊聚一方斗室,為了將在隔年舉行的一場展覽共敘前塵往事。展覽的主角是眾人師長,今年92歲的劇場設計大師聶光炎。40年前,剛成為劇場菜鳥的他們與正值創作高峰期的聶光炎相遇,師從他學習舞台設計,又在劇場中和他共事,不只親歷聶光炎邁入熟成期、馭繁為簡的劇場技藝,更一同度過解嚴前後、集體狂飆的台灣藝文盛世。近半個世紀過去,他們終於說服淡出劇場工作逾20年的老師,為他舉行一場深具意義的展覽不只為了回顧聶光炎漫長的創作生涯,也是一次當代台灣劇場設計的歷史溯游。這場穿越的旅程,就從人人各表「我眼中的聶光炎」開始
-
焦點專題 Focus
台灣,有了臺北戲劇獎!
睽違已久,一個屬於劇場的獎項終於要在台北發生!「臺北戲劇獎」從今天7月1號開始,到今年年底進入評比試辦,預計明(2025)年上半年頒獎。 其實台灣一直都有「設置劇場相關獎項」的聲音,對內看著三金典禮的盛大舉辦,對外也仰望美國東尼獎的頒發,既是欣羨,更是期待與期許台灣劇場產業的成熟。本刊早在1999年5月就曾以「獎不獎,有關係」為企畫主題,從各種角度來探討獎項需求的民意基礎及技術考量,也蒐集了國外知名的獎項,了解背景與特色。沒想到的是,要到數十年後,才終於盼到了這個獎的誕生。 這次,本刊從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長蔡詩萍的專訪開始,切入臺北戲劇獎的緣起;也搜集了多位劇場從業人員,包含編導、藝術行政、劇場設計、劇評人等,提出他們對臺北戲劇獎的看法與建議,期待這個獎項能帶給台灣劇場更多可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私回憶/2005.劉培能
《如夢之夢》改裝國家戲劇院,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變臉」。 劇院被顛覆成環狀舞台。降下原先舞台正中央的平台,裝了兩百多名觀眾,為了符合消防法規,還找了兩百多名學生做逃生演習。國家戲劇院的觀眾席上方,我們又搭建階梯式的觀眾席,高度幾乎連接二樓;坐在那裡像在外野看球,很舒服。因為工作人員有兩百四、五十個,東西多、戲又長,後台所有空間都要用;我從來沒花這麼多心力測量,從一樓到三樓,整個平面,連一公分都要計較。 時間也是很大的挑戰。演出七個多小時,觀眾休息一個半小時。每次中間preset完、我檢查完,觀眾又要進場了。我做了卅年劇場,從來沒有手上的checking list,寫進來的永遠比劃掉的多。每天凌晨三、四點結束,早上八點又來;第一週就在半夢半醒之間度過,連裝台過程也很「如夢之夢」。有一天半夜做到沒螺絲,我去一家廿四小時的五金店買,買了大概兩千根,店裡只有一個人,我陪他一起數,數到睡著 整個變臉計畫很奇特,又非常完整,畢生難忘。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實與理想的長期角力
劇場技術工作者的十八般武藝必須在演出時間及經費的限制下,做到最大的發揮,才能讓演出順利呈現;而要達成一場完美演出,需要各部門達到共識以及通力合作才能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