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
-
特別企畫 Feature
關鍵名詞101, Russia超連結
歷史 恐怖伊凡(1533-1584) 即伊凡四世,在俄史上是位極具爭議性的君王。伊凡四世富有才智,進行多項改革,使俄國走向強大,但個性暴躁多疑,絕對專制,對貴族採嚴厲鎮壓,許多無辜臣民遭受迫害,唯一的兒子與媳婦也死於其手,在他死後,俄國因無合法繼承人而陷入混亂。 彼得大帝(1672-1725) 第一位遊學歐洲的沙皇,曾經遊歷西方十八個月,足跡遍佈歐陸各大城市,在歐洲的經歷影響其日後的西化改革。彼得大帝宣佈改用西曆(1700)、設立參議會(1718)、建設新都聖彼得堡、強制剃鬍、廢除磕頭的習俗,不僅改革了政治,也影響了整個俄國的文化,帶領俄國走向歐洲強國之林。 凱薩琳女皇(1729-1796) 三十三歲時發動政變,推翻其夫彼得三世,成為俄國女皇。凱薩琳引進大量的西方文化並重視教育,為她贏得「愛好和平的哲學皇后」、「啟蒙之后」的美名,但改革造成的龐大財務負擔,卻引發了俄史上規模最大的民變─普加契夫(Pugachev)之亂(1773-1774)。叛亂雖平定,但債務問題仍無法解套,凱薩琳去世後,留下幾近破產的俄國政府。 列寧(1870-1924) 一九一七年列寧指揮十月革命取得勝利,當選為第一屆蘇維埃政府主席,建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一九二○年代,列寧為了打擊反對者,成立紅軍及秘密警察,號召「戰鬥共產主義」,一切公眾生活皆軍事化,造成經濟困頓,列寧當機立斷,實行新經濟政策。蘇聯政府為了紀念列寧,在莫斯科的紅場建造列寧墓並將列寧的遺體保存在水晶棺內供瞻仰。 史達林(1879~1953) 原名Joseph Vissarionovich,「Stalin」為革命時期列寧所建議使用的匿名,意為「鋼鐵般的人」。列寧死後,史達林與托洛茨基相互鬥爭。一九三○年代,史達林展開大清算,將近八百萬人被捕。一九四一年,史達林率領蘇聯加入第二次大戰,戰後利用機會在東歐建立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陣營,採
-
焦點
自由的靈魂與厚重的傳統
一位音樂性格深沉、保守而常靠近傳統;另一位則充滿即興和易變的特色, 且能讓艱深的音樂化作具親和力的作品。一位個性強硬而內斂;一位則活潑開朗且形象鮮明,自然散發一種魅力。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淺說俄國戲劇
俄國文學起步甚遲,我國唐朝末期,他們才剛剛有了文字。第十世紀末,因爲東正敎會積極向北方傳敎,大量引進宗敎書籍,也介紹了一些世俗性作品(包括史書、戰爭故事等),對俄國的文學發展發揮極大影響。但亦因此,十一至十六世紀的作品大多爲宗敎文學,缺乏民族特色。俄國戲劇的歷史亦遠較西方爲短,十六世紀中葉以後,才出現模傚西方宗敎劇的演出,唯即迅速獲得回響。作者們還嘗試在劇中穿挿一些俄國民間故事或俄國社會的人物,使戲劇顯得比較世俗化,也比較寫實活潑,博得廣大觀衆的歡迎。於是敎會、學校、地方,都組織了越來越多的劇團,他們到處巡迴演出。十七世紀中葉,戲劇已成爲俄國人重要的文化活動之一。到目前爲止,俄國人仍普遍熱衷欣賞戲劇,相當大比例的人民對俄國劇作家、劇碼和演員有深度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