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香蓮
-
特別企畫 Feature
電視歌仔戲的黃金年代
六○年代,台灣娛樂工業剛起步,台視開播第一齣電視歌仔戲,挾著豐沛的民間資源和龐大的觀眾群,歌仔戲開始從廣播轉戰電視,攻城掠地、擴張版圖。 七○年代,歌仔戲以勢如破竹的聲勢,掌握了三家電視台的市場命脈,台視聯合歌仔戲團播出《七俠五義》,眾星雲集,盛況空前。 八○年代,歌仔戲風雲再起,台視中視華視競爭激烈,楊麗花、葉青、黃香蓮、李如麟四強鼎足而立,創新多元、求新求變,是為三波改良電視歌仔戲時期。 九○年代,娛樂形式多元,曾經叱咤風雲的歌仔戲藝人或淡出螢光幕或走向精緻藝術殿堂,歌仔戲朝現代劇場發展,電視歌仔戲逐漸式微。 驀然回首,歌仔戲與電視已經攜手合作了四十年歲月。這一路走來,電視歌仔戲曾經睥睨一時、風光至極。雖然如今歌仔戲已在電視上消聲匿跡,但卻在現代劇場裡找到新生命,也應證了不管什麼劇種,有觀眾,就有它的價值存在。 今年,暌違觀眾已久的歌仔戲天王楊麗花,應兩廳院二十年之邀,重返舞台演出《丹心救主》, 本刊特別企畫,讓讀者回顧那個屬於電視歌仔戲的黃金年代,以及在那個流金歲月裡,許許多多紅遍大街小巷,讓我們曾經每天準時守在電視機前,為之深深著迷、為之瘋狂的歌仔戲明星們!
-
百匯
另類拚台,八位角兒展創新
在以十五分鐘為限的每個橋段裡,台上就一個人演,他(她)要一人分飾多角,亦生亦旦,即老即少,能文能武,傳統戲曲向來講究行當的專攻,這種新型獨腳戲的表演方式簡直在挑戰演員的極限。
-
戲曲
民之所欲,盍興乎來!
王有千的出現,目的是導引觀衆把劇情解釋成:陳世美沒罪、包靑天沒錯、皇上也沒錯,要怪就全怪王有千。那麼,若干年後我們是不是又要爲王有千翻案?
-
即將上場
歌仔戲《鄭元和與李亞仙》
中視歌仔戲團自七十九年起由黃香蓮領導,於電視台演出,歷年來製作之戲碼齣齣強檔。《羅通掃北》及《大唐風雲錄》並曾分別獲金鐘獎提名、入圍。首次在國家戲劇院的演出,除邀請歌仔戲名編劇陳寶惠編寫劇本,更網羅了黃香蓮、小咪、張素卿、陳昇琳等人共同演出。 《鄭元和與李亞仙》乃改編自唐代小說《李娃傳》,故事浪漫動人,雖數度被改編爲戲劇、戲曲演出,然以歌仔戲型式演出卻是頭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