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反核
-
編輯室報告 Editorial
藝術家公民
翻開台灣反核運動史,最早以藝術手段表達反核訴求,是在一九八八年,由資深劇場人王墨林與周逸昌策劃的「社會行動劇場」,在蘭嶼第廿六號地核廢料儲存場前,演出《驅逐蘭嶼的惡靈》。這個抗議政府將核廢料貯存在蘭嶼的藝術行動,由達悟族長者、青年十多人以報告劇的形式,為自己生存的土地發聲。這也是台灣解嚴前後,面對社會空前激烈的變遷,小劇場紛紛走上街頭,以強烈的批判政治立場、激進的美學表達手段,介入與公共議題對話的聲浪之一。 然而,真正引發全民對核安問題的重視,卻要到二○一一年,日本發生福島三一一核災之後。前年五月,由導演柯一正、吳乙峰等藝文界人士發起的「我是人,我反核」行動在凱道突襲上演,動員了六十個人在凱道上「快閃」排出「人」字形。該行動號召所有具反核理念的民眾,在全台各個角落排成「人」字形,傳達人民反核的呼聲。 接著,反核浪潮以多元的藝術形式,如「不要核四,五六運動」、「不核作演唱會」等,從攝影、插畫、塗鴉、影片、音樂會,甚至臉書上各式各樣的創意反核照片等,迅速串連集結,其中,尤以去年三○九反核大遊行,全台共有廿多萬人站出來,是為高峰。 這波藝術反核行動,和過去不同的是,拜社群網路興起所賜,創作的發語權不再只掌握在藝術家手上,而是全民可以參與、關注、表述、分享、傳遞的媒介,換言之,藝術家是公民,公民亦是藝術家。這是一次兼具「藝術表達」與「公共對話」雙重價值的新公民運動,它重新開啟公共領域的對話機制,藝術、社會與群眾,在此構成一種共生的有機體,在「柔性革命」的互動關係中,展現了強大的民主美學精神。 在福島核災三周年之際,本刊特別製作「藝術反核,動員中!」特別企畫,旅日作家劉黎兒的文章,帶我們回顧日本福島核災之後,不同領域的藝術創作者,如何以他們擅長的表現方式,讓更多人理解核能的威脅,進而宣揚廢核的訴求。此外,我們也將場景拉到歐洲,看歐陸藝術家在強力破壞性的抗爭之外,透過各種創作媒材,關注生存環境的問題。同時,專題也聚焦台灣的反核現場,記錄並提醒,反核之路,我們還有好長一段要走。 本期封面人物,是被讚譽為「廿世紀芭蕾藝術的最高結晶」的女神西薇.姬蘭。這位早已站上國際舞壇巔峰,編舞家林懷民眼中的舞者「典範」,極少接受採訪,這次特別破例,在她二月四十九歲生日前幾天,接受本刊的越洋電話訪談。她即將來台演
-
特別企畫 Feature
【日本三一一地震三周年特輯】 藝術反核,動員中!
二○一一年六月九日,日本文學家村上春樹在西班牙接受「加泰隆尼亞國際獎」時,發表了一段關於日本大地震及福島第一核電站災變的演說,他以在廣島的原爆死歿者慰靈碑上的一段話:「請安息吧!因為我們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宣誓自己的反核決心。 自從福島三一一核災事件之後,日本重量級的文化界人士如宮崎駿、大江健三郎、奈良美智、坂本龍一等,紛紛透過各種形式,傳達全面廢核的訴求。其中,二○一二年七月十六日在東京代代木公園舉辦的「告別核電十萬人集會」,現場聚集多達十七萬人,是福島核災後最大規模的廢核集會,進而達成日本核電廠全面停機檢查。 福島核災的教訓,讓同為島國的台灣,開始意識到核電的威脅。去年五月,從台灣藝文界主動發起的「我是人,我反核」運動開始,反核聲浪以多元的藝術形式,發動連署、遊行、音樂會,甚至上傳各式各樣人字形照片等,溫柔而堅定地,表達每個人的反核宣言。 這是一次新的公民運動,也是一股藝術介入社會的正面能量。當「反核,不要再有下一個福島」的旗幟飄揚在台灣的各個角落,藝術家的揭竿起義,民眾的響應參與,讓藝術、社會與群眾,構成一種共生的有機體,在「柔性革命」的互動關係中,展現了強大的民主美學精神。 藝術,可以改變社會嗎? 答案是肯定的。現階段,它正以更直接有效的影響力,在社會改革上扮演著更積極的角色!
-
特別企畫 Feature
擁核沒有理由 反核義無反顧
三年來民間持續表達廢核心聲,政府則以「穩健減核」說詞搪塞,視國家人民安全於無物。反核的視覺藝術創作者除了走上街頭大聲疾呼,也有不少人透過創作、概念策展來表達他們反對的心聲。凡此種種,都讓我們看到將藝術與社會關懷連結起來的具體實踐。
-
特別企畫 Feature
唱過漫長歲月 反核歌聲嘹亮不歇
核四興建與否在台灣吵得沸沸揚揚,即使在後解嚴時期,便陸續推出反核專輯或單曲。這段漫長的反核旅程,在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日本福島發生嚴重核災之後,再度受到世人高度關切。一場場的反核音樂會、專輯、遊行等,再再向政府發出人民的怒吼與訴求。他們會繼續唱下去,走下去,直到非核家園到來的那天
-
特別企畫 Feature
為什麼你不演齣戲、跳支舞?
因福島災變使得反核意識成為主流價值將屆三周年,如果劇場作品向來常以創作者擁有較普遍觀眾豐厚的文本資訊、抑或全然獨創的虛構腳本而呈現,在「資訊不對稱」情況下具備較充分的靈光揮灑之可能,相對的,面對已然成為普同價值的熱門話題,作者與觀眾在「資訊對稱」的狀態下要如何使靈光不失能也不缺席,以形塑出更具創造力或啟迪性的作品或行動想像?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反核現場 : 三○九反核大遊行
去年的三○九反核大遊行,共有來自全台上百個反核及社運團體走上街頭,創下廿二萬人參與的紀錄,堪稱是近年新公民運動的高峰。 除了下午的遊行活動,晚間的誓師晚會,凱達格蘭大道擠滿上萬人潮,最後夜宿凱道;分別由電影、藝文、音樂、社運人士舉行紀錄片播映座談、詩歌劇場演出,音樂人則於凱道上首度集體創作,由公民團體展現風起雲湧的反核力量。 隔天清晨,大批反核群眾一同收起帳篷;跳起反核運動操、並集結上萬人宣誓反核宣言。會後由電影界人士所組織的「我是人、我反核」團體代表,代領民眾排出巨幅的「人」字,象徵反核決心,並為日本三一一福島核災災民默哀一分鐘,展現出全台人民的力量。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反核現場 : 不要核四,五六運動
一個簡陋的舞台、兩隻麥克風、幾個不很大聲的擴音器,反對核四續建的人可以在這裡表示「這個星期我仍然反對此事」,歷經多次風雨攪局也無所畏懼絕不退縮,直到核四不再續建拍板定案,甚至島上廢除核電才會停止。 這是由導演柯一正、作家小野等藝文界人士共同發起的運動,每週五晚上六點在自由廣場聚集反核人士,透過唱歌、跳舞、演說,以及開放發言的公民論壇,解說台灣核電廠危機,從去年三月十五日起跑至今,已堂堂邁入第五十週。 至今從不缺席的發起人小野說,搞運動就是要堅持到底,才有可能達到最後的目標。運動現場精神領袖柯一正導演更強調,五六運動既然起跑了,就會一直堅持到各核電廠除役為止。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反核現場 : 不核作演唱會
由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發起的「二○一三零核時代:不核作運動」,去年十一月底在松菸文創園區登場,包含影展、插畫展、攝影展、市集、音樂會、講座等活動。其中,戶外音樂會由台灣音樂人發聲支持反核,最後集結了卅四組反核新歌創作,錄製成雙CD的《不核作!臺灣獨立音樂反核輯》。 今年,反核演唱會的規模更加擴大,由全台關心核電議題的創作歌手、獨立樂團等樂壇好手,從二月廿二日的下午三點起,以馬拉松式接力演出,八小時的反核歌曲,替即將到來的三○八全台廢核大遊行暖身。包括原住民歌手巴奈、Tizzy Bac、董事長+蔣進興、生祥樂隊、農村武裝青年、勞動服務等,每首歌都代表創作者實踐自身想法的反核意念,更透過音樂傳遞,讓「不核作」的精神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