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文化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原歌變奏
「如同不經琢磨的寶石,原住民音樂量的豐富,超過人口占百分之九十八強的漢族民間音樂,量之豐富包羅了整個歐洲的歌唱形式。」民族音樂學家史惟亮的話語,道出了原住民音樂的璀璨。為了這個塊瑰寶,學者們上山下海投身採集,然而隨著時代的更迭與耆老的凋零,田野調查工作更像是一段與時間的百米競賽。 但是,當狩獵、農耕、織布、祭典已不再是生活中心,傳統的土壤,又以什麼方式重生? 從近年來部落歌手的自覺,將日據時代遭受禁唱、歧視的古謠保存、傳承、再進一步推廣,讓古謠不再是全然地承襲舊傳統,而有更多有意思的變種。再加上不同世代的音樂家透過西方當代音樂的形式與語法,進行原住民音樂素材的融合與重製,持續展現台灣原創音樂源源不斷的生命力。最後,從部落到劇場舞台,以舞蹈、劇場、音樂劇等方法,在在蛻變出更強的生命力。 碰撞、轉變、再生珍貴的原住民文化其實並不古老,而是與時並進,只要願意換個角度去發掘,就會發現它永遠光彩閃亮。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觀察之十:原住民樂舞製作風潮
山林之音「原」味呈現 文化傳承「活」出未來
去年,台灣出現了好幾個精采的原住民樂舞表演製作,超越單純的觀光樂舞秀或儀式再現表演,而是透過族群傳說的重新編創,讓原住民的生活文化在劇場中具體呈現。這樣的製作,一方面讓觀眾能夠真正認識原住民的文化傳統,也讓傳統文化與時俱進,藉由文化的分享、創造更高的價值。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與原住民共舞 一段「幸福」的歷程
凡靠海的族群,舞步變化較多,蘊藏海浪起伏的律動;靠山的族群,則是合聲特別優美,像可運用聲音傳訊息似的。布農族雖然沒有「舞蹈」這個詞,但我看他們唱〈小米豐收歌〉時,圍成密閉圓,手置於彼此腰後,一步步以順時鐘方向移動,也表現出他們對肢體的「態度」。舞步不是重點,值得注意的是看看原住民如何尊重傳統,全心投入祭典,無論時間多長,沒人在「應付」,表演者一輩子都在追求的「最高」境界,原住民是渾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