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莎白.欣莫
-
專輯(一)
舞論.舞評.舞東方
台灣的舞蹈發展至今,從技巧的養成與訓練到美學風格的試驗與形塑,無論是人才或作品業已累積出可觀的質量,在創作演出持續發生的同時,舞蹈教育界開始著力於論述的建構以及多元對話空間的擴展。去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策辦「2002福爾摩莎大學舞蹈節」,活動內容涵蓋研習營、研討會以及演出三大部分,規模之大,讓部分參與者在事前懷有「怎麼辦?」「真的辦得起來嗎?」之疑;活動結束後,雖然主辦單位檢討因缺乏經驗而有未臻完美之處(註),不過此節承接去年八月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策辦的「2002台灣舞蹈研討會」,並為預訂今年八月登場的「2003台灣國際舞蹈會議」熱身操練,經驗可貴;而演、評、研習「三合一」的活動設計,也企圖為舞蹈理論與實務界提供對話交流的機會。 回顧整個舞蹈節,美學與評論是兩大主角。就評論這部分,主辦單位邀請現任職美國《春聲》雜誌The Village Voice資深編輯的伊莉莎白‧欣莫(Elizabeth Zimmer)來台進行「舞蹈評論寫作研習營」,傳授自身撰寫舞評的經驗,鼓勵更多新寫手加入舞蹈評論這塊園地,以下即為未能到場的讀者刊出研習營內容精華紀實與專訪摘要;另外針對演出的部分,延伸出美學創作的多元文化與東方肢體觀,接續本刊曾製作過的特別企畫,以下是再探新一代的東方觀。 註:由於會中貴賓伊莉莎白‧欣莫(Elizabeth Zimmer)與薩爾‧穆吉揚托(Sal Murgiyanto)使用英語,但因缺乏同步翻譯的專業人力及設備,以致翻譯往返過程耗時,因而有建議下次若有國外人士與會或國際性會議仍應採用同步翻譯。
-
專輯(一)
微醺觀舞,清醒寫舞
舞評家常常帶著微醺的心情去看表演,但在心中的某處還必須保持著清醒的理性。你不能微醺到把臨時抽掉的舞碼也寫進去舞評,舞評見報隔天,《紐約時報》救會請你回家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