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的阿砸一聲
-
戲劇
走調的巴赫賦格律
在《李》劇的劇中人物每一個都是從七○年代各個名人姓名拼貼成為像外星人的角色,這種虛擬化的戲仿已經為我們取代了實在的人物,而導演通過要說的故事,真正想傳達的是這個世界的混亂造成相互糾纏,每一個角色都發生一些瘋狂、垃圾、無知或道德墮落等等的行為,因此我們想問的是:他所謂常民故事中的台灣七○年代社會到底是什麼樣子?
-
特別企畫 Feature 跟著《李小龍的阿砸一聲》穿越時光隧道
台灣神話七○
那是政治變動不安的年代,台灣退出聯合國,美國、日本等國相繼斷交,面對動盪的國際局勢,我們要「莊敬自強,處變不驚」。 那是經濟建設起飛的年代,政府不再依賴農工業,開始開發新竹科學園區、興建十大建設,振奮國內社會與經濟。 那是尋找自我認同的年代,民歌運動讓青年們開始唱起自己的歌,美麗島事件讓黨外人士走上街頭,吶喊嘶吼他們的政治理想。 那是影視娛樂當道的年代,布袋戲「雲州大儒俠」風靡大街小巷,瓊瑤的愛情文藝電影浪漫席捲,劉文正、鳳飛飛的偶像魅力,還有「科學小飛俠」、「無敵鐵金剛」、「宇宙戰艦」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導演王嘉明新作,常民四部曲之二《李小龍的阿砸一聲》,藉用神話敘事的奇想、充滿想像、不合邏輯,但卻更貼近人性慾望與本質的形式,濃縮台灣七○年代的政治社會事件與代表人物,編織一則橫跨六代的「龍」的科幻家族寓言。 本刊將從王嘉明的創作切入,一探他如何書寫台灣的常民四部曲,並藉由七○年代的政經、文學、音樂、電影、娛樂等面向,帶讀者重返那個理想燃燒、能量狂飆的年代,見證曾經大無畏的青春與夢想。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角落中的歷史 神話般的年代
一 九七○,是一個怎麼樣的年代?在本期雜誌截稿時我也不斷地回想。慢慢地,許多塵封的文字與圖像,像是從記憶中抖了抖身上的灰,漸漸蹣跚地鮮活起來。台灣退 出聯合國、保釣運動、大同電視機、「包青天」、《梅花》、《筧橋英烈傳》、大同水上樂園、高速公路、美麗島事件、國父紀念館前廣場、光復南路、史豔文、鳳 飛飛、「科學小飛俠」、公館的麵攤、陸小芬、桃園機場但那是歷史的原貌嗎?是屬於我,還是屬於那個世代?忽地腦中浮現出兩本書:《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 代》與正讀到一半的《台北爸爸/紐約媽媽》。前者是以不同於以往解讀政經等大歷史的角度,帶領讀者從另一條更貼近生活的路,去領略從日據到民初的歷史況 味,讓歷史的探詢展現出全然不同的樂趣;後者則是紀錄片導演陳俊志眼中自七○年代至今的成長記憶,的確是與一般人很不同的過程,但也是台灣真實存在過的歷 史片段。都是歷史,有些雖與我理解的不同,但它們都藏在不同的角落,以不同的樣貌出現。 而被稱之為台灣中生代劇場導演代表之一的王嘉明,他在用《麥可傑克森》詮釋了八○年代的流行文化與集體現象之後,也開始了他「常民四部曲」的創作旅程。向來 愛玩聲音、語言、空間和流行符碼的他,又要如何在眾人不同的歷史認知下,喚起相同的記憶?為什麼再次選擇了一個相對於台灣來說是個外來俗民文化的代表 李小龍,來解讀台灣七○,這個被稱之為神話的年代?他將用什麼樣的顏色、旋律,與什麼樣的組合,來展現歷史中七○那獨特的丰采?這是我們感興趣的地方,也 是本月份特別企畫「台灣神話七○」的焦點。此外,在本刊陪同讀者初探這位鬼才導演新作《李小龍的阿砸一聲》創作脈絡的同時,也希望帶著大家穿越時光隧道, 重溫七○年代的點滴。所以我們除了透過政經、文學、音樂、電影與娛樂的角度,來切入閱讀這個時代,編輯部還特別請到張照堂、郭力昕、陳柔縉、蕭青陽與吳億 偉幾位不同年級的藝文人士,為讀者道來他們心中的七○印象。張愛玲曾經說過:「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這個時代的總量。」一九七○到一九七九是什麼樣貌,也許 有人不復記憶,也有人從未走過,但不可諱言的,在那飄逝的歲月裡,仍有著歷史的餘燼,溫暖著或映照著你、我,無論我們是否願意回首。
-
一字一劇場
龍
龍,不愧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圖騰,龍偷偷透過想像的神祕管道,鑽入食衣住行的生活起居各個細節裡:生要生龍子、死要埋龍穴、廟有盤龍柱、山有蟠龍臥、端午划龍舟、佳節舞龍慶,黑幫電影裡有龍頭老大,災難片裡還有會追著人跑的龍捲風,廚房浴室裡有關不緊的水龍頭,還有很多很多跟力量、豐收、變化有關的象徵和成語。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李小龍的阿砸一聲》編導
王嘉明 打造常民記憶的劇場行李箱
從《麥可傑克森》開始,以「愛玩」出名的劇場導演王嘉明,展開了他的「常民三部曲」旅程,最新的一站來到一九七○年代新作《李小龍的阿砸一聲》,以一代武打巨星李小龍為精神主軸,不談人物傳記,而是將當時台灣人作為民族心理依歸的「龍」之象徵,轉化為結構複雜的家族傳說。王嘉明說,從流行文化來看,台灣其實是一個混雜體,而他從流行文化的角度切入談台灣歷史,更能貼近「我們的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