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角落中的歷史 神話般的年代

一 九七○,是一個怎麼樣的年代?在本期雜誌截稿時我也不斷地回想。慢慢地,許多塵封的文字與圖像,像是從記憶中抖了抖身上的灰,漸漸蹣跚地鮮活起來。台灣退 出聯合國、保釣運動、大同電視機、「包青天」、《梅花》、《筧橋英烈傳》、大同水上樂園、高速公路、美麗島事件、國父紀念館前廣場、光復南路、史豔文、鳳 飛飛、「科學小飛俠」、公館的麵攤、陸小芬、桃園機場……但那是歷史的原貌嗎?是屬於我,還是屬於那個世代?忽地腦中浮現出兩本書:《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 代》與正讀到一半的《台北爸爸/紐約媽媽》。前者是以不同於以往解讀政經等大歷史的角度,帶領讀者從另一條更貼近生活的路,去領略從日據到民初的歷史況 味,讓歷史的探詢展現出全然不同的樂趣;後者則是紀錄片導演陳俊志眼中自七○年代至今的成長記憶,的確是與一般人很不同的過程,但也是台灣真實存在過的歷 史片段。都是歷史,有些雖與我理解的不同,但它們都藏在不同的角落,以不同的樣貌出現。

而被稱之為台灣中生代劇場導演代表之一的王嘉明,他在用《麥可傑克森》詮釋了八○年代的流行文化與集體現象之後,也開始了他「常民四部曲」的創作旅程。向來 愛玩聲音、語言、空間和流行符碼的他,又要如何在眾人不同的歷史認知下,喚起相同的記憶?為什麼再次選擇了一個相對於台灣來說是個外來俗民文化的代表—— 李小龍,來解讀台灣七○,這個被稱之為神話的年代?他將用什麼樣的顏色、旋律,與什麼樣的組合,來展現歷史中七○那獨特的丰采?這是我們感興趣的地方,也 是本月份特別企畫「台灣神話七○」的焦點。此外,在本刊陪同讀者初探這位鬼才導演新作《李小龍的阿砸一聲》創作脈絡的同時,也希望帶著大家穿越時光隧道, 重溫七○年代的點滴。所以我們除了透過政經、文學、音樂、電影與娛樂的角度,來切入閱讀這個時代,編輯部還特別請到張照堂、郭力昕、陳柔縉、蕭青陽與吳億 偉幾位不同年級的藝文人士,為讀者道來他們心中的七○印象。張愛玲曾經說過:「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這個時代的總量。」一九七○到一九七九是什麼樣貌,也許 有人不復記憶,也有人從未走過,但不可諱言的,在那飄逝的歲月裡,仍有著歷史的餘燼,溫暖著或映照著你、我,無論我們是否願意回首。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