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卿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民歌音樂史中的藝師身影
思啊想啊起——滄桑中綻放的旋律
社會文化發展與時代變遷有緊密的關係,不同時代背景的民眾擁有其當地文化薰陶的美學觀、藝術表現力與鑑賞力。傳統社會民眾生活普遍勤儉純樸,一些身障者在處事或行動時會遇到困難,但是有些身障者卻擁有更堅強的毅力與生命力。我們經常思考,為何有些視障者的音樂表現力特別強,不論是歌樂演唱或是器樂演奏,都能有精湛感人的表現,這應該是他們的樂感非常好,並且擁有勤練樂器的耐心、專注力與毅力。本文將分享視障者阿炳(華彥鈞)以胡琴泣訴其悲苦之情懷;陳達、楊秀卿透過彈奏月琴吐露心聲的感人樂章 悲苦情懷音樂的創作者:阿炳(華彥鈞) 1893年出生的華彥鈞,小名阿炳,父親是音樂素養佳的道士,他從小受到父親嚴格訓練,擅長演奏笛子、琵琶、二胡、鼓等樂器,10幾歲時對民歌、戲曲有濃厚的興趣與愛好,經常向各地民間藝人習藝,更增添了他音樂內涵與深度表現的養分。阿炳天資聰穎,樂感佳是他與生俱來的天賦,但他也曾經過苦練的階段。父親規範他吹笛時要在手腕上掛著鐵秤砣,訓練腕力;練習二胡與琵琶時,琴弦在手指尖上要刻出痕跡,或磨出水泡才能休息;學擊鼓必須在寒風中擊打石頭,增強力道等。他透過恆心與毅力,日復一日練就一身本事,但在這多才多藝的形象背後,卻有一段淒涼的人生故事。 阿炳身世坎坷,35歲目盲後生活窮困潦倒,又染病於身,只能靠沿街賣藝來維生,他將身世淒苦之情境與感受融入音樂中,演奏出二胡曲《二泉映月》,這是一首感人肺腑的名曲,流傳至今仍為音樂界所欣賞與歌頌。阿炳也將當時茶館、酒館、煙館裡聽到的一些新聞趣事,改編成合押韻的歌樂,而受到民眾喜愛,人稱當地最受歡迎的新聞說唱大師。阿炳晚年的音樂中有濃厚的生命情懷,技巧表現出神入化,而受到音樂學術界的重視。他的作品在困苦的生活中大多已散佚,透過學者們的記錄,目前僅留下《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3首二胡曲,以及《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而這些樂曲都是傳統音樂的經典之作。
-
焦點專題 Focus 「人間國寶」楊秀卿
唸歌 與時俱進的變與不變
作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說唱藝術,大家對「唸歌」的印象,多是一至兩位彈著月琴與大廣弦的演出者,且彈且唱且說且演,娓娓道來各種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在國寶級大師楊秀卿的用心傳承下,唸歌藝術也與各種當代媒介嫁接,翻轉出令人驚喜的面貌。且聽楊秀卿彈起月琴,說一說她如何讓「唸歌」繼續走下去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TCO「北管經典折子戲專場」、「楊秀卿的說唱世界之胡蠅蚊子大戰歌」
北管戲曾是台灣風靡一時、叫好叫座的大戲,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老成凋零,如今要再欣賞北管戲的絕代風華,已是相當不容易的事。不過眼下機會來了,台 北市立國樂團在今年的「台北市傳統藝術季」中,安排了一場由目前唯一能演出北管戲的職業劇團漢陽北管劇團所演出的「北管經典折子戲專場」,劇目皆為幽 默逗趣的喜劇折子戲,在四月一日愚人節當天到中山堂欣賞國寶級的戲曲演出,順便開懷大笑一番,是相當不錯的選擇。 無獨有偶地, 「台 北市傳統藝術季」中,還有另一場國寶級的歡樂節目,是由曾獲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的知名說唱藝人楊秀卿所創作的《胡蠅蚊子大戰歌》,敘述蒼蠅和蚊子因為小 事而起爭端,蜘蛛、螳螂、蚱蜢等昆蟲紛紛加入戰局,藉由說唱描寫各種昆蟲習性、特徵,活靈活現,令人捧腹。 傳統藝術是前人心血的累積淬鍊,經過時間的沉澱而散發出醇厚芳香,對現代社會中的我們來說,仍然保有其引人入勝的魅力。在幽默歡樂之中咀嚼其滋味,將覺餘韻無窮。走,看表演去!
-
藝聞觀點 News Review 台灣版「人間國寶」出爐 將編列預算助其薪傳技藝
榮銜應給老藝師,傳承交給中生代
98年度傳統藝術及民俗「保存者/保存團體」名單出爐!文建會於三月三日正式指定歌仔戲第一苦旦廖瓊枝、盲人彈唱藝師楊秀卿、布袋戲大師李天祿之子陳錫煌為國家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地位如同日本的「人間國寶」,未來將編列預算協助其薪傳技藝。而漢陽北管劇團被指定為北管戲曲類保存團體,梨春園北管樂團被指定為音樂類保存團體,台南縣西港刈香則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 過去教育部舉辦過「民族藝術薪傳獎」及遴選「重要民族藝術藝師」,但皆為榮銜,第一屆民族藝師曾進行過薪傳並領過每月五萬元薪水,一年後不了了之。這是文建會在新版文資法通過後,首度指定的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及保存團體,其辦法參考了日、韓等國的「人間國寶」制度。台灣版「人間國寶」,是先由縣市政府登錄重要無形文化財的保存者,再提報文建會審議。獲選者,將由藝師及傳統藝術團體自行招募從業人員的優秀藝生,提供習藝學費,培養未來藝師文建會傾向比照大學教師給鐘點費,每月大約可領四萬元台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