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的崩壞重建 肉身的冒險挑戰
跨性別藝術家斐雅.美娜的「非道德童話(歐洲)」三部曲近年來,隨著「跨性別」議題漸受主流接受,「跨」(Trans)身分的各領域創作者都極受注目,而在多年以來致力以「不穩定」物質和自己身體的轉變為題的法國藝術家斐雅.美娜(Phia Mnard)除了性別政治命題外,無疑是在疫情危機的此時,全球面對未來一波波危機、各自尋找自我改變適應巨變之際,令人迫切期待的先鋒人物。
近年來,隨著「跨性別」議題漸受主流接受,「跨」(Trans)身分的各領域創作者都極受注目,而在多年以來致力以「不穩定」物質和自己身體的轉變為題的法國藝術家斐雅.美娜(Phia Mnard)除了性別政治命題外,無疑是在疫情危機的此時,全球面對未來一波波危機、各自尋找自我改變適應巨變之際,令人迫切期待的先鋒人物。
2001年,楊.馬泰爾(Yann Martel)在他的國際暢銷小說《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裡提問:如果1個10幾歲的男孩和1隻兩百多公斤的老虎,被困在救生艇上227天,會發生什麼事?2019年,1齣改編馬泰爾小說的劇場作品則試圖回答另一個問題:我們到底要如何把這樣的故事搬上舞台?
去年秋天百老匯重開時,除了疫情外,業界討論最熱烈的就是新製舞台劇,尤其是非裔劇作家作品數量之多,多年未見。百老匯41間劇院中有9間是演新製舞台劇,其中有7部是非裔作家所寫、主要演員多是非裔、描述非裔生活。
英格蘭西南部城市布里斯托(Bristol)的老維克(Bristoal Old Vic)劇院,將在秋天與其藝術總監說再見。2009年,原於英國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擔任聯合導演的湯姆.莫里斯 (Tom Morris )搬到布里斯托,接下老維克劇院藝術總監一職,一待就是12年。
從1月中起,法國以不同形式慶祝莫里哀誕辰400周年。無論演出、展覽、座談或出版,一系列藝文活動嘗試揭開法國戲劇文豪的神秘面紗。
柏林戲劇盛會(Berliner Theatertreffen,以下簡稱TT)將於5月舉行,過去兩屆因疫情轉線上舉辦,今年若能順應防疫政策,有望實體演出。從全德語區劇場540件作品中選出的10齣邀演名單,掀起不同視角的討論:女性創作者占半數以上,各類跨界非典型的、複合式的、紀錄式的、肢體舞蹈的、音樂視覺的元素輪流成為主角,分工精準、體系嚴謹的「劇院製造」也不再是唯一,獨立藝術家團體與共製模式各起山頭,是這幾年的趨勢。
由讀賣新聞主辦、日本現代戲劇指標性獎項之一的「讀賣戲劇大賞」,於2月份公布了第29屆(2021)的獲獎名單。最優秀作品獎由NODA.MAP劇團以《FAKESPEARE》拿下,該劇以Fake+Shakespeare作為概念,延續導演野田秀樹取材莎士比亞《第十二夜》、《仲夏夜之夢》、《無事生非》、《理查三世》等劇的創作脈絡,進行拿手的語言遊戲與台詞轉換。同劇男演員高橋一生並以此作品獲得最優秀男演員獎。
「元宇宙」可謂近期全球最熱門話題之一,除了前景與商機備受看好,在當前全球疫情尚不見終點之際,將虛實整合技術應用於演出製作,也被視為是維持並延續公演界生態的解方。
由泰國創意經濟局(Creative Economy Agency)主辦的泰國藝術界年度盛事「曼谷設計週」(Bangkok Design Week)2月5日到13日在曼谷多個地點登場,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2年後,今年第5屆的曼谷設計週主題為「與創意共存」 (Co With Creation )。
剛於去年11月11日渡過10周年慶典的檳城表演藝術中心(Penang Performing Arts Center),經過數月以來的協商後,最終還是不敵疫情的現實,從今年1月15日起正式停止營運。管理單位「藝人館」(The Actors Studio)基於復甦前景不樂觀和財務上無法再支撐,沉重宣布為中心進行清算,把場地歸還給發展商「東家集團」(Eastern Oriental),結束為期10年的合作關係。
自從臉書宣布全面進軍元宇宙以來,資本和市場立刻陷入狂歡,中國的演藝行業也不例外,各種表演形式都想和虛實空間交互的「元宇宙」碰撞出火花來。
每年1、2月,澳門演藝評論網站「評地」都會召開劇評人回顧座談,邀請評論人共聚一堂選出去年最值得討論的劇場演出與現象。今年因鄰近地區疫情嚴峻,座談會簡化成問卷調查,以「有比較沒傷害」為題,由評論人選出「2022比較好的演出」及「具代表性的劇場現象」。
香港表演藝術工作者在2020年經歷了超過200天劇場關閉的日子,也嘗試在不同空間發揮劇場的可能性,利用線上資源和平台創造永續空間,亦讓海外交流在段時間維持著一定的發展。2021年香港的疫情受控,團隊和觀眾從演出取消和退票的陰霾下逐步走出,劇場又開始熱鬧起來,即使海外演出因為藝術家必須隔離而大量減少,但本地作品繼續上演,包括因疫情而延期的製作。
歷經艱辛,新加坡終於邁入「與病毒共存」期,從近期的多樣活動也可看到表演團隊重新拾回創意與活力,展開全新嘗試。
在疫情之中「開心麻花」最早返回工作崗位,這是民間劇團經濟壓力使然。然而1年多來,疫情仍然起伏不定,演出行業一直處於前景未卜的狀態,對劇團的經營非常不利。為了生存,求新求變或許正逢其時,受到沉浸式戲劇熱潮影響,開心麻花磁劇場(Stage One)推出結合酒吧和戲劇的表演新型態,確實讓人眼睛一亮,讓人期待能藉此找回年輕的觀眾群。
疫情反覆影響下,劇場終於去年10月重開,各類演出一波接一波,原檔期的製作及因疫情延期的演出擠在一起,劇場人與觀眾都感到應接不暇。同時,政府宣布了多項震撼性消息:首先是今年起取消對學生赴外攻讀藝術專業的補助;實行近10年,對澳門劇場職業化具決定性影響的「文化藝術管理人才培養資助計畫」亦自今年起改為3年制,獲資助滿3年者不得再申請;接著是將專門補助文創企業的「文化產業基金」與補助藝文社團的「文化基金」二合為一;而有近30多年歷史的澳門樂團和澳門中樂團亦將脫離文化局,以公司模式運作。
疫情爆發初期,各表演場地首當其衝,如何讓演出繼續以不同方式接觸觀眾,是表演藝術界各方探索的實驗。那段時間線上表演藝術節目大量推出,香港也不例外;今年場地陸續鬆綁,觀眾似乎又習慣了戴口罩看演出,進場觀賞演出似有回復「正常」的狀態。
野米劇場在2021年底順利呈現了一年一度的聖誕童話劇《桃太郎與超厲害巨桃》,為了防疫,劇組並沒有如往年那樣,邀請兒童演員一起上台參與演出,但觀眾有機會帶著孩子們到劇院看戲,也讓人欣慰。
泰國自前年7月掀起學運浪潮,到去年方興未艾,多個學生運動團體不斷上街要求總理帕拉育(Prayut Chan-o-cha)下台、修憲以及王室改革,年輕一代不只走上街頭,學生團體們更多次在街頭作畫、塗鴉或以行動劇抗議,展現泰國人的創意活力。
馬來西亞政府於去年9月中解封劇場後,檳城喬治市藝術節捲土重來,將7月中來不及上演的一系列節目,分成兩個階段在年底前回歸。繼2021年11月底《9天8展覽》後,12月初迎來《9天8演出》,連續兩個週末上演竹笛、鋼琴結合舞蹈的《Ibuki Hati》、山頂音樂會《The Sense》、馬來傳統皮影戲《Kehebatan Hanuman》、法國文化學會的影展、本地脫口秀《Make Penang Laugh Again!》、大馬著名爵士樂團WWC呈現的《滿月之城的爵士》和《村上春樹與爵士》,以及馬來西亞三大現代舞團聯手演出的壓軸節目《All Together Now》。
韓國政府為重返疫情前生活秩序所制定的「與病毒共存」階段性日常恢復計畫,在實施45天後宣告破功。根據12月16日頒布的最新防疫措施,已接種兩劑疫苗且滿3個月之18歲以上成年人開放預約接種疫苗追加劑。已接種兩劑或三劑疫苗者,進出公共場合需出示「防疫通行證」或48小時內核發之PCR檢驗陰性結果報告書;18歲以下青少年及兒童、曾染疫之痊癒者,則需檢附年齡驗證與解除隔離證明,方可出入公共場所。演出場館座席取消梅花座限制,但須確保所有入場者皆已完成至少兩劑疫苗接種(18歲以下除外)。300人以上的中大型演出活動,須取得相關管轄部門核准始可進行。公立演出場館可視疫情狀況,自行強化防疫措施。
2020年11月設立的「表現的現場調查團」,以包含電影導演深田晃司、青年團演員端田新菜、現代美術家岡田裕子在內的等14位成員為中心,配合其他單位共同調查日本在藝術與文化等表現場域的不平等現況,在2021年12月9日提出正在進行調查的兩性平權期中報告,發現在理應提供自由創作表現空間的領域裡,確實存在著性別失衡情形。本次以美術、戲劇、電影及文學4個領域為調查對象,另也調查2021年美術科系及2020-2021年所舉辦的獎項等,分析男性、女性與其他(包含非二元性別、X性別、性別不明等)的比例。
「音樂劇大師桑坦(Stephen Sondheim)辭世」的消息在11月26日傳出,媒體刊出紀念報導,社群媒體充滿追悼圖文,紐約一個卡拉OK吧當晚有桑坦歌曲連唱,隔一天數百位劇場人士在時報廣場合唱他的歌曲〈Sunday〉(註)。
德國的疫情實際上從未真正停歇,但民眾對回歸正常生活的渴望,使防疫始終處於被動,僅仰賴政府強力介入約束。夏季的度假人潮回流之後,如同2020年發生過的,又開始了新一波感染高峰,但超出預料地,每日感染總人數居然是去年同時期的2至3倍,截至2021年12月中,單日最高感染人數約為76,000人上下,各邦陸續出現醫療負荷超載、醫療人力及床位不足的現象。期間,德國還經歷了9月26日的歷史性大選,以及漫長的新政府重組協商。12月8日德國新總理蕭茲(Olaf Scholz)領導的三黨聯合政府宣誓就職。新政府重申了聯邦防疫政策,承諾不再封城,並加強疫苗接種率。
近20年前,時任英國國家劇院(Royal National Theatre of England)藝術總監的海特納(Nicholas Hytner)成功搬演了普曼(Philip Pullman)的三部曲小說《黑暗元素》(His Dark Materials)。今年底海特納又帶來普曼另一個三部曲《塵之書》(The Book of Dust),探索這個設定在《暗黑元素》12年前的世界。海特納為普曼快速且幻化的敘事注入生命,以優雅精準的安排,為觀眾帶來眼花撩亂但從不失控的劇場經歷。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