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rld
國際

《天安門:新音樂劇》宣傳主視覺。
紐約

踩到中國紅線 《天安門:新音樂劇》男主角辭演

鳳凰城劇團的《天安門:新音樂劇》近期備受注意,並非因為這是全新的創作,而是因為傳聞有不少幕前幕後人員因擔心觸怒北京而不敢參與。劇組在8月下旬透過Playbill.com宣布百老匯演員Zachary Noah Piser將擔任男主角,第二天,人正在中國迴演的Piser就在他的IG上宣布「我已經辭演音樂劇《天安門》。」 業界都知道,要在Playbill宣布卡司是極為慎重的,肯定是所有合約都已經談成才敢進行,而宣布第二天,演員就打臉劇組,這是極為罕見的。由於Piser和劇組都沒有對此再做更多的說明,所有外界的討論都只是推測,但大部分的人都相信,Piser不是受到北京的壓力,就是自己擔心受到政治報復而退出。根據報導,之前也有劇組方接觸的導演和演員(都有華裔背景),或是因為擔心仍在中國的親人、或是擔心自己將來不能進中國而不肯接這個工作,似乎讓這個推測更加可信。 天安門事件是北京多如牛毛的政治禁忌中之大忌,不但不能有公開討論,在網路與社群上也是嚴密封鎖。《天安門》這部新戲,刻畫兩個大學生因為參與六四的抗爭而相愛,絕對會踩到中國的紅線。但這部戲既不在中國上演,劇組也絕不會天真得以為可以去中國演,雖然有吾爾開希掛名諮詢,但資金、人員都來自美國,為何要擔心北京的壓力? 即使北京不施壓,光是演員的自我設限就是足夠的阻力,這在好萊塢早已是司空見慣,《華爾街日報》記者Erich Schwartel在《Red Carpet: Hollywood, China, and the Global Battle for Cultural Supremacy》書中就有詳細描述。《天安門》相關事件,是不是預示表演藝術圈也將開始屈服於北京的商業╱政治壓力之下?

文字|謝朝宗
第356期 / 2023年11月號
巴黎

巴黎秋天藝術節9月啟動,2檔限地演出為奧運暖身

巴黎秋天藝術節於9月初正式啟動.去年甫上任的總監可和娜(Francesca Corona)特別策劃2檔免費的限地演出,成功結合表演藝術與城市空間,邀請民眾為明年的奧運盛會提前暖身。 來自巴賽隆納的雙人團體El Conde de Torrefiel於露天公園呈現《超虛構計畫一號》(Ultraficcin nr. 1),在夕陽與夜幕交替之際,觀眾透過12 X 6米碩大銀幕上的文字投影及撼動音效,深入時空交錯的故事情節:巴黎恐攻、難民渡海、墜機事故、公園內女子狂歡失足的意外。儘管整體演出讓人有置身蚊子電影院的錯覺,但現場不時出現呼應敘事內容的行動與場面:引領羊群穿越群眾、搖晃樹叢、揚長而去的車輛。El Conde de Torrefiel營造出徘徊在真實與虛幻間的劇場感,以理性閱讀及感官接收,擴延觀者的想像與感知。 義大利編舞家Alessandro Sciarroni則在20世紀初興建的公共泳池,為巴黎奧運揭開序幕。《IRIS》融合游泳競賽和阿卡貝拉合唱,讓編舞從身體擴延至聲音與空間。對編舞家來說,這座泳池宛若一種特殊儀式的場域,它讓市民放鬆、重生、挑戰體能極限,而且建築結構可以產生如大教堂的回音,使人暫時放下城市煩囂,徜徉在超越時空的神聖氛圍。《IRIS》的表演者除了12位演唱中世紀宗教音樂的合唱者,還包含7位青壯年泳者,其中4名還是殘疾人士。這並非Alessandro Sciarroni首次與身障者合作,2015年的《曙光》(Aurora),他已彰顯「盲人門球」的舞動魅力.他從幼年起就被唐氏症阿姨照料,體會身障者即使能力或體力有所限制,但他們比一般人更想要超越自我。透過競賽和演唱,Alessandro Sciarroni呈現出奮鬥不懈的體育精神,體現奧運的榮耀價值。

文字|王世偉
第356期 / 2023年11月號
倫敦

導演阿米特.夏爾瑪將接任布侖特區窯劇院藝術總監

位於倫敦西北邊布侖特區(Brent)的窯劇院(Kiln Theatre)於上月中宣布,阿米特.夏爾瑪( Amit Sharma)將接替茹巴辛姆(Indhu Rubasingham)擔任該劇院藝術總監,會於今年12月1日就任。夏爾瑪現為窯劇院的聯合導演,曾在伯明罕劇院(Bermingham Rep)擔任聯合導演,也曾任曼徹斯特皇家交易所劇院(Royal Exchange)聯合藝術總監。近期最為人知的作品包括在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執導的《有兩顆心的男孩》(The Boy with Two Hearts)。 在窯劇院工作一年半的夏爾瑪表示,他在過去這段時間親身體驗了窯劇院作為布侖特社區文化中心的重要性,是本區人民的燈塔,將倫敦、英國和國際各地的觀眾帶到這個區域,也把屬於這個區域的文化傳播到世界其他地方。窯劇院最近製作由現任藝術總監茹巴辛姆執導的《威爾斯登的太太》(The Wife of Willesden)就把這個倫敦西北邊的故事帶到紐約上演。茹巴辛姆對夏爾瑪來說有重大影響力,將接棒的他不僅感到興奮也誠惶誠恐。 有身體缺陷的夏爾瑪在舞台與銀幕上一直堅持聾啞人士與身障人士必須有一定的代表性(representation)。2020 年他在接受《衛報》採訪時表示,當時國內前50間最受政府補助的劇院組織的領導階層中,有色人種僅占 8%,他說:「這前50間劇院有幾間是由聾啞身障人士領導的?還是我們要擴展討論到100間?150間?身障人士常說:『沒有我們的參與就不要替我們做決定』(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我們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要把這句話付諸實踐,從劇院組織領導階層做起。」 窯劇院董事會主席表示,他們在近 40 份申請中,對夏爾瑪的藝術願景感到印象深刻,認為他對當地社區文化的理解深遠,也具備從本土連結到世界的能力。茹巴辛姆也表示:「我非常欽佩和尊敬夏爾瑪,他是個正直、有正面價值觀、又充滿才華的藝術家。」

文字|林大貂
第356期 / 2023年11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哥本哈根大都會藝術節

將人重置於自然之內 特定場域表演的換位思考

現場一:在看不見邊際的灰白的石灰岩地面上,中間隆起一座石灰岩的山丘,彷如沙漠的地表完全沒有植物的蹤跡,一群觀眾在其間行走著,面對著晚上8點仍耀眼的夕陽,頂著現場體感溫度攝氏5度以下的刺骨寒風,見到幾位表演者一一接續在這樣的地景上進行身體表演及行動倡議,石灰石與人類文明的構築、石灰石經過化學反應後的碳排放與石灰岩層中累積的滅絕物種遺跡,都成為表演中的反覆辯證回響的素材與議題。 現場二:步行穿越森林的深處,映入眼簾的是仿如童話中的小屋與賞心悅目的植栽、水塘、斜坡草皮、園林與悠閒漫步其間的野鴨與水鳥,在這世外桃源中,幾位創作者以不同方式引領現場觀眾觀看、聆聽、互動體驗。有創作者在現場展示器材並解說由現地採集的植物提煉的精油,有創作者運用語音導引觀眾藉由感知現地層層疊疊的植被引發身體的蠕動與位移,形構出一場與現地即興的舞蹈風景。也有創作者一語不發,緩慢而專注地由草皮潛入水塘,彷彿將自己的身體融入現場環境,觸發一連串行動。更有創作者引領觀眾閉目坐在草地上,將沉浸於現地的感官知覺轉化為悠長的呼吸聲,經過擴音播放而融為環境聲景的一部分。 現場三:在人口密集的都會城市邊緣的偏僻島嶼上,碼頭旁偌大的沒落工業區內,一座老舊磚房內部被改為黑盒子劇場,在沒有座椅的昏暗劇場空間中,觀眾或站或席地而坐,現場音效中的獨白講述著宇宙誕生、元素交互作用與地球的逐漸成形,6位年齡差距很大的女性表演者赤裸著身體在幽暗的空間中入場,從微幅的顫抖、蠕動、抽蓄、起落、爬行,一路發展到彼此的對峙、拉扯,甚至開始挪移擺放各種大小不一的石塊,乃至動物骨頭。表演者更引領觀眾步出建築物來到戶外荒地,地面散布著碼頭的金屬廢棄物、水泥塊與岩石,在最後一絲的夕陽餘暉下,眼前是仍在運作的高聳工廠與煙囪。 以上3個現場,是哥本哈根大都會(Metropolis)藝術節今年8月及9月間在丹麥各地所策劃的系列活動的一部分。 不同於一般表演藝術節慶的樣態,哥本哈根大都會藝術節主要不是各種節目的密集匯演,而是全年長期延續性的活動規劃,包括展演、工作坊、主題性論壇,涉獵的領域橫跨表演藝術、視覺藝術、行動倡議、建築與都市規劃、城市與公共空間、地景與人類世生態等,是極具實驗性

文字|厲復平
官網限定報導  2023/10/24
日內瓦

劇場大師陸帕與日內瓦劇院衝突,導致新作《移民》取消演出

波蘭劇場教父陸帕(Krystian Lupa)遭遇創作生涯40年來的最大挫折。他的新作《移民》(Les migrants)在首演前一週突然喊卡,製作方日內瓦劇院因藝術團隊與技術人員之間的衝突,決定撤資,導致亞維儂藝術節不得不取消整檔演出。 將邁入耄耋之年的陸帕可說是歐陸當代劇場最重要的大師級導演,他不僅重視作品的文學性,也擅長在舞台上營造幽微的時間感。他多次挑戰艱澀的長篇小說,透過演員的即興表演,深入語言無法表述的感性氛圍,建構出長達5、6個小時的演出內容。 技術人員指出,《移民》創作期間,陸帕不僅完全沒有準備,數次提出超越原定計畫及預算的不合理要求,也用辱罵和訕笑的語言調侃工作夥伴,讓排練陷入緊繃的氣氛。首演前,他不斷更換技術需求,讓團隊陷入兵荒馬亂的窘境,甚至大聲斥責長期合作的翻譯夥伴,導致她精神崩潰。團隊強調,即使陸帕貴為聞名國際的劇場大師,但無人能忍受這種狂妄又失格的工作態度。 風波之後,陸帕在法國媒體上表示歉意,說明自己因確診出現健康危機,在壓力下無法維持身心靈的平衡。但他也控訴日內瓦劇院完全不尊重受邀藝術家,對他集體霸凌;技術團隊墨守成規,無法適應他的工作方法,而且不顧演員的努力與意願,持續施壓館方,導致無法挽回的下場。 這場風暴突顯出不同世代劇場人對於藝術價值與工作認知的差異:「為藝術犧牲」是否成為壓榨勞動力的藉口?排練工作是否能跳脫倫理束縛和權力結構,促成平等共創的局面?館方如何協調藝術團隊與技術人員,讓雙方齊力合作?都是亟待解決的難題。

文字|王世偉
第355期 / 2023年09月號
倫敦

露西.佩柏劇作《作用》重製演出,探討藥物與人類情感

風靡全球的電視劇《繼承之戰》(Succession)其劇作家之一佩柏(Lucy Prebble)的作品《作用》(The Effect)上月於英國國家劇院(Royal National Theatre)重製重演(revival),這個發生於狹小臨床實驗室裡的4人戲,承載著關於藥物與人類愛恨情仇等重大提問。 2012 年《作用》的首演也是在國家劇院,當時佩柏犀利的筆鋒就令人印象深刻。11 年後,佩柏稍微調整了原作以契合目前觀眾熟悉的文化語彙,而導演洛伊德(Jamie Lloyd)俐落大膽的手法更讓人感到耳目一新。 身穿白色運動服的演員埃西杜(Paapa Essiedu)和芮索兒(Taylor Russell)在一項新型抗憂鬱藥物的試驗中認識彼此,他們墜入愛河,但同時也像迷宮裡的老鼠一樣,懷疑自己對對方日益增長的感情是真實的還是藥物裡的多巴胺所引起的。而觀察兩位受試者的精神科醫生則身著深色衣物,雖未使用藥物,但兩個醫生對彼此的情感及自身的情緒困擾,在與受試者的情緒狀態對照下,則提供觀眾對人類如何產生與控制情感與情緒有更多不同角度的觀察。 舞台設計吉摩兒(Soutra Gilmour)把演出場地雷托頓劇院(Lyttelton Theatre)變成雙面舞台,舞台地面則以克拉克(John Clark)設計的 LED 燈光組成,演員站在台上時完全沒有影子,更加深了「實驗室」的科幻感。如同洛伊德近年作品,《作用》也在近乎空台的空間,僅用光影和演員與空間的關係來玩弄戲劇張力與節奏,4位演員緊湊的能量推拉與極其精準的語言使用,讓觀眾屏氣凝神90分鐘,最終暗場時得以喘口氣並大呼過癮。這齣戲裡有濃濃的情感,但同時也憤世嫉俗地質問,當醫學研究與科技如探針般解剖人腦的各種行為時,我們人類所有的情緒與情感是否僅僅是一堆化學物質反應的結果罷了。

文字|林大貂
第355期 / 2023年09月號
檳城

考驗創意與速度,「全國青年戲劇DIY觀摩賽」恢復舉辦

DIY是Do It Yourself的意思,這個概念在2008年於吉隆坡舉辦的「全國中學生戲劇觀摩賽」首次採用,目的是儘量減少參賽學生對導師們的依賴,因為只有短短7天的籌備時間,大家必須發揮平日所學,以創意的方式呈現演出。2010年被推介到檳城進行分區賽,然後在2012年開始正式移師檳城,由NOISE Performance House承辦至2015年,之後因經費問題停辦3年,直到2019年才與剃刀實驗劇場聯手復辦,改名為「全國青年戲劇DIY觀摩賽」,參賽對象從中學生擴大到40歲以下的青年。後來因為疫情爆發而再度停辦兩年,去年獲得檳城青年發展機構和劇團顧問的支持,再度復辦,因為反應踴躍,比賽隊伍由往年的10組增加至12組。 這個觀摩賽的賽制與眾不同,每組參賽者不能超過10人,必須在20分鐘內使用5樣物件呈現指定主題,藉此考驗參賽者的創意和效率。有關的物件和主題會在比賽前10天才正式公布,參賽隊伍必須在這段期間完成劇本、選角、排演、燈光與音響設計,學習在無需勞師動眾之下籌備演出,完全體現自己動手做的DIY精神。 為了提高比賽水準,主辦單位繼續讓每組隊伍開放兩個名額給30歲以下的非中學生參與。(註)由於今年比賽落在學校假期結束之後,參賽隊伍的籌備時間也從10天延長至13天,好讓各組可以更充分地支配時間。所有隊伍都在8月5日的簡報會上預先熟悉比賽場地的操作,了解比賽的規則,以及學習如何發揮道具的使用,以便在9月10日的正式比賽中呈現更理想的演出。 註:馬來西亞政府其後把青年定義從40歲以下降低至30歲以下,所以今年比賽參加者資格上限為30歲。

文字|陳偉光
第355期 / 2023年09月號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曼谷

當代舞大師皮歇.克朗淳參與曼谷雙年展實驗短片演出

曼谷雙年展基金會(Bangkok Art Biennale Foundation)和泰國釀酒(ThaiBev)攜手合作打造實驗短片《The Spirits of Maritime Crossing》,這部片在8月31日到9月3日之間於瑞士的聖莫里茲電影節(St. Moritz Art Film Festival)播映。 劇情描述由知名的行為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飾演的一位表演藝術家不知道自己已經去世,她的靈魂到處遊蕩,從威尼斯到曼谷,一路尋找庇護和心靈的平靜,這個鬼魂拜訪了許多代表性的人物和神聖的地方,透過各種儀式、相遇和教誨,鬼魂終於明白了自己已離開肉身,因此獲得了解放。 這部短片由曼谷雙年展的藝術總監阿皮南(Apinan Poshyananda)撰寫劇本,阿皮南選擇以威尼斯作為起點,是因為威尼斯在中世紀曾經是黑死病肆虐的地區,映照前世界面對的COVID-19疫情和俄烏戰爭帶來的死亡,把歷史結合當代世界的情勢,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進行反思。 這部短片邀請到泰國當代舞大師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和他的舞團參與演出,由皮歇設計電影中的舞碼,他將泰國傳統舞蹈融入現代元素,透過肢體表演,以現代的觀點呈現古老的哲學思想和信仰,同時傳遞出編劇和導演對生命的反思。

文字|呂小珊
第355期 / 2023年09月號
新加坡

必要劇場與實踐劇場推出舊作重演

戲劇反映社會,倘若戲劇作品能夠擁有持久的生命力,則顯示該劇能夠與不同時代的觀眾對話、引起共鳴。近期必要劇場與實踐劇場都推出了舊作的重演。 必要劇場的《Three Years In The Life And Death Of Land》於1994年首演,近30年以後,編劇哈里斯.沙瑪(Haresh Sharma)除了為劇本更新內容,這次也親自指導這部劇。儘管當時的社會狀態與現在截然不同,劇作內容在今日依然具有現實意義。 哈里斯.沙瑪先也前在今年2月重演了20年前的《Old Gaze》。必要劇場的舊作不僅經得起時間考驗,還能與時並進獲得重演的機會,在資源有限的藝術環境中,這樣的契機無論對藝術工作者或觀眾而言都非常難能可貴。 實踐劇場則在今年三度重演《四馬路》,以流動式演出的劇場形式(觀眾在劇團內外穿梭10個地點看戲),探索滑鐵盧街150年的歷史。這齣戲於2018年首演,之後在2020年演出時卻因疫情影響,僅演1場就被迫取消。今年重演,卻在距公演倒數10天的7月24日凌晨發生火災,所幸無人受傷。由於劇場大門是防火門,火災只發生在一樓儲藏室,整棟大樓建築得以保存。儘管劇團人員隔天一早第一時間進行清理工作,但牆壁被濃煙燻黑,需要動員專業人員清理,《四馬路》的舞台布景、道具與服裝也遭毀損,影響了劇組的排練進度。不少觀眾和支持者在獲知消息後,也在第一時間表示關切,並且捐贈金錢與物資給劇團。《四馬路》終於在8月4日順利開演,並按原訂計畫演出至9月3日。 觀眾是演出重要的一環,重演作品的意義因人而異,無論是保留原版或另有創新,好的作品總能讓觀眾在一次一次觀看後,擁有不同的感知和感受。

文字|梁海彬
第355期 / 2023年09月號
澳門

政府提出5年規劃,強調與博彩企業連動推展市場化文化項目

澳門文化中心新建成的黑盒劇場於7月正式啟用,暑假期間已陸續有兒童劇、戲劇學校及青少年戲劇在該處演出。與此同時,澳門政府編製了《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二個五年規劃 (2021-2025年)》諮詢文本,展開為期30日的諮詢期,並提出「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1」指的是促進「綜合旅遊休閒業」發展,「4」則包含了「中醫藥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會展商貿和文化體育」等4大重點產業。 其中,文化產業部分基本上都以商業、旅遊產品的轉化利用為中心,以及強調根據博彩經營批給合同,各博彩經營承批公司在未來需投資開發更多文化項目,利用其國際資源、網絡等為澳門打造特色文旅景點及項目。「規劃」文本中提出多項較具體推動措施,而表演藝術相關部分可歸納為3大類:一、文化地標建設:在新的填海區預留土地建設「城市級文化地標」,以舉辦大型國際文化藝術盛事,同時亦對現有公共文化設施如文化中心廣場、大炮台等進行升級舉辦音樂會、環境劇場,引入兒童藝術節及沉浸式互動式場景。二、擴大演藝盛事品牌效益:增強與博彩經營承批公司的聯動,擴大原有的國際音樂節、澳門藝術節等項目的影響力,推出「百老匯式演出季」,上演大型音樂劇,吸引外地遊客來澳觀演,形成文化消費氛圍。三、推動文化展演機構向市場化轉型,通過增加委約創作和資助,支持藝團製作商演精品到外地巡演。 雖然執筆之時,該「五年規劃」仍在諮詢階段,但已可窺見未來政府在澳門文化發展上的傾向。「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文旅結合,向商業化、市場化轉型,鼓勵民間藝團與博企合作,將成大趨勢。

文字|莫兆忠
第355期 / 2023年09月號
香港

第3屆紀錄劇場節聚焦華文地區,交流連結社會與戲劇

紀錄劇場作為一種結合社會議題和劇場形式的創作策略,近10多年在華文地區有不少實踐,如香港「一條褲製作」就以此為劇團發展方向,每年定期製作不同主題的作品,持續關注探討「真實」在舞台上呈現的可能性,並邀請海外專家來港交流。劇團於2017年及2019年舉辦了兩屆紀錄劇場節,疫情多少影響活動進行的計畫,當世界和社會變化更快追不上任何預期,紀錄劇場的意義就更值得思考。 第3屆紀錄劇場節剛在8月於香港舉行,以「社會的戲劇」為題,聚焦華文地區包括北京、上海、台灣、澳門、新加坡等地紀錄劇場的發展,與會者透過3天的研討會、展演、放映等活動面對面交流。「阮劇團」和「風盒子社區藝術發展協會」分別代表台灣與澳門,展演作品《FW:家的妄想》和《離下班還早車衣記》,前者以劇團發展,交織團員思考離開或留下的詰問,呼應當下離散的議題;後者則以1980年代澳門製衣業工人的勞動生命故事為主題。 研討會部分則有以不同紀錄劇場手段進行創作的藝術家經驗交流。首節先針對「紀錄劇場的定義」進行深入討論,事實上,正因各地劇場語境、文化接收和面對的群眾各異,創作策略的多元拓寬了紀錄劇場的光譜,然而彼此透過劇場讓社會被邊緣化、隱形的聲音得以被聽到,肯定共同的願景。不過,什麼是「真實」及與劇場「虛構」的矛盾,創作時面對的道德問題和立場的拿捏也難以清楚梳理。有與會者提出,如果「真實」無法被呈現,那麼創作者消費了議題和受訪者,又是否真的改變了什麼?而當觀眾抽離地觀看,但真正遭逢問題的人根本難以接近藝術,創作者又能否拉近不同族群的距離?這些都值得繼續思考,特別是當世界愈見紛亂之時。

文字|陳國慧
第355期 / 2023年09月號
上海

《劇院魅影》40場狂攬4,900萬,音樂劇進入3.0時代?!

整個夏季,中國演藝市場似乎進入了瘋狂的報復性消費狀態,各大演出場館迎來了疫情後最洶湧的觀演人潮。雖然北京、上海等城市街頭觸目可及坐飛機、坐高鐵,拖著行李箱來看戲的觀眾,但真正能稱得上是2023年現象級舞台劇作品的,只有上海文廣演藝集團、英國真正好集團聯合製作的中文版《劇院魅影》(台譯《歌劇魅影》)。 自5月初開始,《劇院魅影》中文版在上海大劇院全球首演。34天40場演出總票房斬獲4,850萬元人民幣,平均單場票房超過120萬元。隨後從6、7、8月起,分別於深圳、廣州等地開啟全國巡演,票房也迅疾一售而空;而10月北京站剛開出場次,出票率已超過5成。這一業績已把同樣一票難求的北京國家話劇院的經典劇碼《大宅門》、江蘇大劇院的舞劇《紅樓夢》等遠遠甩在後面了。 值得注意的是,《劇院魅影》中文版最大的購票觀眾來自平時並不太進劇場的人群,年齡集中在18至45歲,他們一年未必會看兩三次戲,但這次購票的最大動力則來自《劇院魅影》IP本身的魅力。這也就意味著,一個成熟產業化的經典音樂劇IP的確會帶動更多音樂劇之外的觀眾進入劇場,而更為重要的是,這樣龐大的音樂劇市場也必然會給當地的音樂劇人才庫帶來升級。因此《劇院魅影》中文版的出品人馬晨騁認為:《劇院魅影》中文版的成功上演和它所帶來的轟動效應,標誌著中國的音樂劇產業從原版引進、中文版製作到產業化,已完成三步跨越,將開始進入了3.0時代。不過,清醒的學界人士提示,他們真正需要面對的考驗是:3.0時代是否還能延續「魅影」的熱度?市場的下一波高潮是否能如此輕易捕捉?!仍有待觀察。

文字|李翠芝
第355期 / 2023年09月號
橫濱

接棒梅田宏明,小㞍健太接任第2屆橫濱紅磚倉庫駐館編舞家

由橫濱市藝術文化振興財團所營運的橫濱紅磚倉庫1號館,自2002年開館以來,就致力於改善舞蹈工作者的環境、推出不同跨域表演藝術結合的作品,儼然已成為日本現代舞蹈的重要推手。同時,透過主辦「橫濱舞蹈節」、參與「HOTPOT 東亞洲舞蹈平台」等方式,逐年拓展日本舞蹈的國際連結。 自2022年4月,橫濱紅磚倉庫1號館開始導入獨特的編舞家制度,與首屆駐館編舞家梅田宏明合作,結合橫濱在地的企業、大學、文化設施與社區中心進行各種演出與推廣活動。第2屆(2024年4月至2026年3月)自今年3月起進行公開徵件,由小㞍健太(Kenta Kojiri)從31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成為下一任駐館編舞家。橫濱紅磚倉庫1號館表示,今年的審查考量創意、執行力、影響力、社會性、地域性和國際性等6個面向,並且參考藝術家至今為止在國際與橫濱在地的創作活動而選出。 小㞍健太自1999年至歐洲發展,曾參與多位國際知名芭蕾舞團與編舞家作品。在2010年起往返日本、荷蘭以自由舞蹈工作者進行活動,探討在舞蹈中身體的存在方式,廣泛參與芭蕾、歌劇、音樂劇、花式滑冰等作品。2024年4月開始,小㞍健太將以橫濱作為據點,策劃相關的演出活動,以增加參與對話的機會,來強化橫濱地方的文化設施與地區居民的合作關係。

文字|新田幸生
第355期 / 2023年09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首爾

錄音室系列展演「 EARS-UP 」睽違5年再出發

由創作歌手崔高銀(Gonne Choi)企劃的系列展演「EARS-UP」始於 2016 年,在藝文人士匯集的弘大一帶舉辦不定期公演。演出有別於一般展演,特地選在具有小型開放空間的錄音室舉辦,讓聽眾在錄音室特有的氛圍中,更專注於聽覺的體驗。「EARS-UP」系列展演開辦以來,邀請過如獨立樂團 SE SO NEON、爵士鋼琴家尹石哲(Yun Seok Cheol)、民謠創作歌手金四月(Kim Sawol)等音樂人共襄盛舉,演出風格及內容多元。 歷經疫情後的停擺,時隔5年,「EARS-UP」終於迎來第2季的首演。場地由原本座落於延禧洞的 Studio LOG 錄音室移師至上水洞的新興複合式錄音暨展演空間「河鹿特攻隊」(Gorani Raiders; 고라니 특공대)。第2季的節目除了維持「在錄音室與多姿多彩的音樂相遇」的基調,更與觀眾相約「我們會更加留心聆聽」。崔高銀表示「希望抽出時間來到現場的觀眾們,在短暫駐留於這個時空的當下,一同豎起腰桿和耳朵,將專注的頻率校準於音樂和音樂家們帶來的故事內容上」。 第2季的首演由崔高銀領銜其樂團作為號召重新出發的上陣先鋒,並與 2022 年大鐘獎最佳紀錄片主角現代舞蹈家毛魚(More)攜手,重現去年共同合作的跨界劇目《今生是主觀題》(이번 생은 주관식입니다)的精采片段。第2季節目目前共規劃5場,於今年7月至11月間陸續登場。

文字|許景涵
第355期 / 2023年09月號
紐約

疫後衝擊爆發,許多劇團及場館裁員、減少演出

2008年的金融海嘯給美國古典樂壇帶來一波盤整,COVID-19看來對劇場界也有同樣的衝擊。過去幾個月來,全美各地不斷傳出劇團及場館裁員和減少演出的消息,讓人驚覺,疫情之後的復甦,其實才是痛苦的開始。 布魯克林音樂學院裁員13%,今年秋天的「下一波藝術節」只有7檔節目(2019年有16檔);公共劇院(The Public Theater)取消Under The Radar Festival,裁員19%;The Shed年度預算也刪節了裁一半;Signature劇院取消秋季演出;肯塔基州的Humana戲劇節結束;洛杉磯Mark Taper劇場和芝加哥Lookingglass劇團暫停;奧瑞岡的莎士比亞藝術節新季只有5個製作(2019季有11個)。上面這都還只是有全國知名度的,其他地區性的團體就更多了。據《美國戲劇》雜誌調查有40個劇團熄燈,《紐約時報》則統計出有72個最大的非營利劇團演出總量減少二成。 劇場界的難關有些原因是眾所皆知的,像是人事及製作成本增加,對藝術的慈善捐款減少,傳統上最穩固的購票觀眾(Subscribers)人數下降,愈來愈容易取得的家庭娛樂(如串流平台和電玩)降低人出門的意願,占劇場觀眾大宗的銀髮族對密閉場所的恐懼等。有些原因則似乎自相矛盾,例如有的劇團說觀眾只想看輕鬆的、喜劇的、熟悉的劇碼,有的劇團則是說新創的、多元文化、有社會批判意識的戲才造成話題引人上門。 不過大部分人都同意,疫情或許有雪上加霜的效果,但並非打擊劇場的主因,這些問題早就存在,只是在隔離期間,演出停擺,成本大大減輕,加上政府的援助,讓財務炸彈延遲引爆。現在因為要「恢復正常的運作」,才不得不面對。

文字|謝朝宗
第355期 / 2023年09月號
法蘭克福、奧芬巴赫

首度由非歐裔策展人領軍,世界劇場藝術節切換「世界」各的種可能

7月中甫落幕的「世界劇場藝術節」(Theater der Welt)由「ITI德國國際劇場組織」(Internationales Theaterinstitut Deutschland)發起,自70年代後期開始,每3年舉辦一次,每次挑選一個德國境內城市舉行,邀請不同合作單位與策展人策劃,期望藉此激盪、發展出截然不同的劇場美學,同時汲取世界的養分。今年首次同時在法蘭克福、奧芬巴赫兩城舉辦,也是首次由非歐裔的策展人主持。來自日本的相馬千秋擔任本屆節目總監,她提出4項策展理念:一、「世界」應是複數的,建議以多元視角思考世界,近一步包容廣義上所有的人類、生物與非生物;二、提出「孵化主義」概念,來自於疫情期間,等待與未知的狀態,給予「空白」與「未知」新的空間與可能性;三、通過虛擬現實擴展劇場的可能,積極支持不受傳統戲劇觀念束縛的跨學科工作和藝術實驗;四、沿著地理上的河道而行,連結起兩個相鄰的主辦城市。 在常規的劇場演出外,應用藝術博物館被打造成「孵化艙」,3層樓建築展示了一系列互動式VR作品,而泰國影像藝術家阿比查邦(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s)的《與太陽的對話》影像裝置,則是另闢展區獨立展出。另台灣藝術家許哲瑜、戲劇構作陳佾均及文本寫作陳琬尹合作的《動物園假說》也由藝術節委託製作,於莫索頓藝術中心(Knstlerhaus Mousonturm)呈現。 由各大媒體劇評可以看出,本屆節目中,前衛的亞洲藝術家作品、新移民世代跨文化的混合美學,甚或挑釁的極端美學,的確挑戰傳統德語區觀眾的觀戲經驗。 下一屆2026年世界劇場藝術節將在德國薩克森邦第3大城開姆尼茨(Chemnitz)舉辦,該城也獲選為2025年歐洲文化之都,將由開姆尼茨市立劇院、布魯塞爾The Festival Academy及歐洲文化之都主辦單位聯合策畫,回歸到歐洲文化脈絡的思維,可預見3年後又會是一次截然不同藝術觀點的排列組合。

文字|陳成婷
第355期 / 2023年09月號
曼谷

走過疫情,「國際劇評人協會泰國舞蹈和劇場獎」再度舉辦

泰國從2013年開始加入國際劇評人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atre Critics, IATC),每年都會舉辦國際劇評人協會泰國舞蹈和劇場獎(IATC Thailand Dance and Theatre Awards),以表彰泰國表演藝術工作者的表現。 但2020年初COVID-19疫情爆發,泰國過去3年在封鎖與開放政策之間來來回回,劇場界也苦苦掙扎,歷經3年疫情,今年國際劇評人協會泰國舞蹈和劇場獎終於再度舉行,但由於泰國疫情在4月潑水節之後又有延燒趨勢,因此5月初的頒獎典禮改為在線上進行,入圍的作品必須介於2020年到2022年間發表,而且在線上發表的作品不能入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有多部入圍作品參加了過去3年曼谷藝術與文化中心(Bangkok Art and Culture Centre)主持的表演藝術計畫(Performative Art Projects),顯見這項計畫對於栽培泰國劇場界人才以及維持劇場界的興盛具有重要的貢獻。評審團每年都會頒發終身成就獎給一位具代表性的人物,表彰這位人物在泰國當代舞蹈和劇場界的貢獻,過去曾有2位得獎者後來獲得了泰國文化部頒發的國家文藝獎殊榮。 今年的終身成就獎頒給泰國第一位劇場顧問,在劇場界人稱Pom老師的拉莎米(Rassami Paoluengtong)。拉莎米是28劇場(Theatre 28 )的共同創辦人,在泰國劇場界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曾製作出多部知名作品如《Galileo》、《Man of La Mancha》以及《The Visit》。

文字|呂小珊
第354期 / 2023年07月號
檳城

喬治市藝術節7月中啟動,與台灣、澳洲文化交流

第14屆「喬治市藝術節」(George Town Festival)再度掀動7月的檳城舞台,在州內超過20個場地舉辦50多項節目。為了促進國際藝術交流,主辦當局與駐馬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合作,引進兩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歌手桑布伊,以及榮獲台灣國家文藝獎的原住民編舞家布拉瑞揚,共同帶來結合音樂與舞蹈的《得力量X路呐》。演出先由桑布伊的演唱會開場,透過自然的歌聲與台灣原住民文化進行心靈對話;接著由布拉瑞揚的舞團運用身體的力與美,探討個人的身分認同與文化傳承。這是今年「島嶼島」系列的重頭戲,該系列作為台灣與檳城這兩座島嶼的文化交流平台,已經連續第5年入選藝術節。 藝術節今年也特別與澳洲高級專員公署合作,慶祝喬治市與阿德萊德締交姐妹城市50周年,在檳城升旗山頂帶來「The Senses」音樂會,演出嘉賓包括來自澳洲的音樂人Frank Yamma和David Bridie,在熱帶雨林的環繞下感受大自然的共鳴。 為期16天的喬治市藝術節橫跨7月,7月15日在前大華戲院改造的Majestic Hall舉行開幕儀式,並於30日在世界文化遺產核心區的土庫街以《城市之光》閉幕,屆時將結合光雕投影、音樂演出、數碼裝置藝術、蠟染時裝展等活動。本屆藝術節有七成活動屬於免費參與性質,其餘售票演出包括兒童劇《我的醜醜鴨》、資深劇作家廖培珍最新創作獨角戲《美麗世界拜金女》、人文藝術分享活動《曇花堂:非典型之旅》、結合傳統布袋戲與日本偶戲的《西遊後傳:鬼婆の愛》、以及本土舞蹈家Aida Redza監製的多元舞蹈演出《bhumiMata》。

文字|陳偉光
第354期 / 2023年07月號
新加坡

跨藝術媒介演出頻仍,打開包容的視野

5月至6月,新加坡國際藝術節(SIFA)再次登場,藝術節總監Natalie Hennedige負責2022年至2024年3屆藝術節,這為期3年的主題為「表演的解剖學」,今年的副標題為「Some People」(一些人),推出了4部委約新作品,以及11個國際演出。 有趣的是,一些劇評質疑今年的藝術節作品是否過於「高檔」,另外也有劇評提出這屆藝術節的作品是否「過分自省╱自我中心」。有不同觀點與評論總是好事,本地報章也特別做了一篇訪問,專訪第一次參與藝術節的觀眾,觀眾年齡從13歲至72歲,對於許多跨藝術媒介的作品,都顯得很包容、很好奇。參與藝術,無須勇氣,只求包容、好奇的心。 另外,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一年一度的「華彩2023」也在5月至6月間展開,其中除了舞台劇表演,也有舞蹈、音樂會、特展和電視節。今年的主題為「華麗重現,代代精彩」,著重跨界合作的作品,例如南華潮劇社(推廣潮劇的社團)首次嘗試創作現代音樂劇《戲誰先說》;鼎藝團的《繡藝.留香》結合華樂室內樂與新加坡正在消逝中的手工藝(刺繡及大柱香製作);䪭樂房的《今後》結合阮演奏和婆羅多舞,呈現原創音樂劇。而本地劇團TOY肥料廠的原創劇《告訴陽光》,則講述本地南洋大學60年代的詩樂歷史,也是首次呈現南大詩樂的舞台劇,意義非凡。 自2021年以來,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的「華彩」系列向來為觀眾帶來跨藝術媒介的演出作品,雖然以推廣華語為主,卻常常能看到華語、英語和各種方言的身影,在愈來愈少年輕人使用華語的新加坡語境下,「華彩」何嘗不是一道勇敢美麗的風景。

文字|梁海彬
第354期 / 2023年07月號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香港

從上海到香港與世界,潘迪華藏品閃亮展出

南豐紗廠見證香港製衣業的全盛期,近年活化成為文創和保育的地標,加上寵物友善的環境吸引很多年輕人週末前往聚集,也經常有不少策劃獨特的文化活動,最近開幕的「她能在黑夜,給我太陽獻給潘迪華」展覽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項目。 在展覽文案中,本名潘宛卿的潘迪華被譽為「一位香港跨領域的文化拓荒者,涉足娛樂、音樂與藝術」,來自上海的她在東西文化的交織下成長,南來香港後,她更進一步邁向世界的平台。精通不同語言的潘迪華遊歷多國演唱,音樂事業在1950至1960年代開始蜚聲國際,且是香港第一位與英國EMI簽約的歌手;其後加入電視和電影界發展。1963年香港大會堂成立一週年,爵士巨星Louis Armstrong來港演唱,她就是當晚的表演嘉賓。 這次展覽的物件和文獻絕大部分來自潘迪華個人珍藏,很多珍貴藏品都保存得很好,光照片就超過萬張,由策展團隊精選不同時期的潘迪華──從兒時到少女,從日常到華麗,從生活到舞台──讓觀眾進一步認識這位劃時代跨領域的文化人物。她特別鍾愛的旗袍和其他時尚服飾亦有不少照片或實物的展示,側見60年時尚潮流的變化,亦見證香港華洋文化交匯的獨特性。其中一個展區聚焦在香港第一齣原創音樂劇《白孃孃》(1972),潘迪華是製作人和表演者。這改編自《白蛇傳》的作品由盧景文執導,顧嘉煇作曲,是當時潘和顧在海外觀賞眾多音樂劇後,期望在香港打造原創音樂劇的重要里程碑。此次展出《白孃孃》創作的文獻、手稿、戲服等等,由潘迪華完好收藏足見此劇對藝術家的重要意義。展場也展示了不少當時的藝評報導,此劇的前衛與實驗性並不受當時的觀眾歡迎,讓製作人損失不少,但卻為香港音樂劇創作帶來開拓性意義,歌曲〈愛你變成害你〉也廣為流傳。

文字|陳國慧
第354期 / 2023年07月號
澳門

舊法院黑盒劇場熄燈告別,新黑盒劇場即將啟用

疫後澳門劇場發展看似恢復正常,然而表演場地卻將迎來一場大變動。近10年來澳門本地劇場發展重地南灣舊法院黑盒劇場於今年6月停止運作,另一方面,澳門文化中心旁邊新建的黑盒劇場則將開始啟用。 位於南灣大馬路459號的前澳門初級法院,自2003年空置後,政府原意改建為新中央圖書館,但因各種問題一直無法成事。2011年起,文化局將這座原建於1951年的受保護文物逐步開放為展覽場地及黑盒劇場,並於2014年正式將二樓的法庭空間改建為設備相對專業的黑盒劇場,供民間團體免費借用,成為澳門史上第一個由官方建立的黑盒劇場。由於免費、運作具彈性、位於市中心,開放借用以來一直受到澳門劇場團體的歡迎,10多年來在這裡發表了近千場演出,成為熱門的澳門文化地標。2020年8月,澳門政府突然將原改建中央圖書館的計畫剎停,並宣布將舊法院交回司法機關使用。 澳門第一個官辦黑盒劇場於今年6月中旬正式落幕,值得一提的是在這裡舉辦的最後一個活動,並非任何現場演出,而是部分場景於這個劇場拍攝的澳門電影《海鷗來過的房間》,以舊法院的影像來跟舊法院告別。 而澳門文化中心旁邊的新建劇場,從公共建設局的網頁中得知,其全名為「澳門文化中心黑盒子劇院」,占地面積約2,230平方米,設有供彩排與小型展演的多功能室,以及兩個分別可容納140位及160位觀眾的小型劇場,根據官方公布,建築物於去年第3季已竣工,然而該「劇院」的內部設計、管理方式,正式開幕日期等,至截稿前仍尚未對外進一步透露。

文字|莫兆忠
第354期 / 2023年07月號
北京

阿那亞戲劇節熱鬧舉辦,突顯戲劇圈的「孟京輝現象」

由孟京輝、章子怡和陳明昊創立的「阿那亞戲劇節」,今年的海報以海浪為意象,定出「呼喊與細語」主題,於6月15日至25日舉行。今年共有38部國內外戲劇作品,演出110場,其中14 部來自德國、法國、義大利、比利時、日本、匈牙利等12國的作品都是首次在中國演出。除了演出,今年的戲劇節新設了暢所欲言的單元「青年導演峰會」,以主旨演講、主題論壇、青年辯論與無邊界對話4個板塊組成,其中主題論壇的兩個題目「成為職業創作者從校園/民間出發」和「中國青年戲劇發展之路代際、身分與創作立場」彰顯了目前戲劇圈創作力困窘的現狀,需以各種手段激勵年輕一代的創作者投入。 孟京輝主導的北京青年戲劇節曾被譽為培育當今重要導演及創作者的重要平台,而在孟京輝2016年確立為烏鎮戲劇節常任藝術總監後,整個中國戲劇圈基本上成了兩極之象,一是國有院團保守傳統的話劇,二就是「孟京輝現象」。孟京輝幾乎無處不在,除了在北京、上海和杭州三個專屬劇場外,他還在北京、烏鎮、阿那亞、杭州、深圳、成都等地主持戲劇節,手握大批資源,也需要源源不絕的內容,希望有自己創作空間且不願受體制約束的年輕創作者自然向孟京輝靠近,形成了「孟京輝現象」。 疫情後,表演藝術市場看似即將復甦的當下,「孟京輝現象」至少為中國戲劇創作保留了較大的空間,且為有心投入的年輕創作者提供了展現能力的平台,與別的表演藝術比起來,戲劇確實比較可以期待。但「孟京輝現象」背靠的仍是國家資源,很容易成為體制外的另一個體制,歸根結柢,思考如何建構一種健康的、有著自然生長力的戲劇生態才是長久之計。

文字|王泊
第354期 / 2023年07月號
東京

表演者要求政府整備法案,避免AI威脅生存與技術傳承

當以AI創作的作品獲得各式獎項優勝時,關於「什麼是藝術的本質」掀起了一波新的討論,更引發相關從業人員的不安。以自由接案的演員與音樂人所組成的日本藝能從事者協會,就在5月份向日本文化廳提交了一份請求書,表示人工智能(AI)可能會導致表演藝術從業人員失去工作,要求政府立法改善。 他們主張法律必須明確規定關於表演者樣貌、聲音與動作的相關權利,並給予特別保護。同時,也強調透過AI所生成的數據必須要回饋給表演者作為報酬。在記者會上,有演員表示僅僅幾天的拍攝就能透過掃描將身體的形象與動作建檔,不禁擔心未來市場需求的減少。特技演員則指出,若未來表演工作被AI給取代,就無法進行人與人之間技術的傳承。另外,也有人認為將會造成演出費用降低、表演數據被任意使用等問題。 此外,今年3月份日本音樂著作權協會(JASRAC)也邀請音樂創作者與律師,舉辦了以AI生成音樂和著作權為主題的研討會,引起了業內人士高度的關注與討論。但是,這樣的擔心絕非僅限於表演藝術領域中,今年6月針對全日本20至69歲人口所進行的調查裡(註),也發現高達六成以上的人認為會對工作產生影響、約四成的人對AI未來的介入感到不安。當AI科技日益進展的同時,創作者、使用者與法律的關係該如何與時俱進,已是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 註:資料引用自Cross Marketing公司所實施之調查報告。

文字|新田幸生
第354期 / 2023年07月號
首爾

K-MUSICAL MARKET 擴大舉辦,引領韓國原創音樂劇進軍海外

由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和藝術經營支援中心(Korea Arts Management Service)主辦的「K-MUSICAL MARKET」,是韓國國內第一個聚集國內外音樂劇專業人士與投資者的專門展會,自 2021 年起引領韓國原創音樂劇面向國際市場,在劇作授權、招募商業投資等方面成果顯著。 邁入第3屆的「K-MUSICAL MARKET」今年於6月27日至7月1日舉行,以開發新投資契機為目標,向國內外音樂劇製作公司和創投公司廣發邀請,透過事前公開徵選,選出 15 部重點推廣作品及《The Last Man》、《紅蓮》、《L'art Reste》、《Ludwig: Beethoven the Piano》共 4 部公開展演作品。與往年不同的是,本屆入選參展作品除了可獲得後續海外宣傳支援,亦將於今年10月及12月分別在美國百老匯和日本東京舉辦的特別展會登場。 本屆展會除了公開展演以外,主辦單位也廣邀來自美國、英國、中國及日本的音樂劇製作團隊、劇場相關人士、演出製作人等 16 名業界專家抵韓,針對疫情後全球音樂劇市場動向、演出市場數據整合案例、設立音樂劇專屬創投基金、演出著作權相關法律知識等主題,一同探索韓國國產音樂劇進軍國際的可能性。 在展會期間,為了促進更具深度的業界交流,主辦單位也為音樂劇製作公司、創投公司及劇場相關人士安排300場以上的一對一商務會議。此外,非業界人士也可以透過官方網站預約觀賞本屆參演的音樂劇,提供一般民眾共襄盛舉的機會。

文字|許景涵
第354期 / 2023年07月號
倫敦

奧斯卡得主丹尼爾.卡盧亞將任「圓屋」表演藝術中心聯合總監

位於倫敦北邊肯頓區(Camden) 的「圓屋」表演藝術中心(Roundhouse)於6月宣布演員丹尼爾.卡盧亞(Daniel Kaluuya)將成為他們的聯合藝術總監(associate artistic director)。卡盧亞最為人知的電影作品包括《逃出絕命鎮》與《猶大與黑色彌賽亞》(於 2021 年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卡盧亞正是在肯頓區長大,他人生中的第一堂表演課就發生在圓屋表演藝術中心。 圓屋表演藝術中心是一個綜合表演空間,其主舞台為大型音樂劇、演唱會、音樂表演的空間,而其小劇場則是各種新舊戲劇展演的舞台。卡盧亞被任命為聯合藝術總監後的首要任務,就是於院內創辦名為「59 中心」(center 59) 的青年劇團,協助 13 至 25 歲志在成為演員的年輕人,提供每小時最高 2 英鎊的表演課程,提供年輕人創作與發展才華的空間。「59 中心」不僅培養年輕人的表演技藝,更將確保中心與英國表演藝術產業的連結,幫助年輕演員建立工作網絡。 卡盧亞認為,為下一代打造一個堅固的平台是維持產業活力的關鍵,他表示:「20年前我就來圓屋上過表演課,因此能回到這個社區與圓屋一起為表演藝術發展做出些貢獻,我覺得非常有意義。」 圓屋的首席執行官 CEO 兼藝術總監戴維(Marcus Davey)很歡迎卡盧亞回到圓屋與他一起工作,對此他也感到很榮幸。戴維說:「從丹尼爾10幾歲時來到這裡,我們就看著他努力耕耘,逐漸成為一個英國家喻戶曉的演員,再讓世界都知道這個名字。」戴維以卡盧亞為例,告訴大家當年輕人有空間和機會得以表現自己與發展他們的創造力時,他們可以走很遠,成為有影響力的人,因此與卡盧亞一起在圓屋創造這個青年劇團是很重要的任務。

文字|林大貂
第354期 / 2023年07月號